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建言獻策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轉變
2018/2/5 9:26:04

趙洪財

 

樺南縣幅員面積4415.6平方公里,轄6鎮4鄉,192個行政村,378個自然屯,總人口42.6萬人,農村勞動力10.5萬人。2016年,全縣總耕地面積342.15萬畝,其中玉米181.8萬畝;水稻80.3萬畝;大豆45.9萬畝;經濟作物31.3萬畝;雜糧2.85萬畝。全縣糧食總產量25.9億斤,全縣農業農村總產值52億元,農業增加值實現25.4億元。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銷售收入實現46.2億元,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收入實現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640元。樺南縣自然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綠色能源示范縣、生態建設示范縣、優質水稻基地縣、中國南瓜之鄉和中國白瓜籽之鄉。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樺南縣是農業大縣,但也面臨著農業種植結構失衡,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差、附加值低,品牌優勢弱化、市場競爭力差等問題。針對這一實際,樺南縣委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速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進程。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實現由大到強這一課題,通過深入涉農部門、鄉鎮、村和農民家庭走訪調查,我們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著力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面向市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使現代農業要素實現最佳配置。

市場是拉動農業經濟的龍頭。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縣的進程中,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矛盾。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看:農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極限了,綠色生產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了,新的動能跟不上。這些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是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幾年來,我縣大多數農戶為省工省事,連年種植玉米,導致全縣玉米積壓,農民收入減少。部分農民經營粗放,效益低下,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

為此,必須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改革農業生產體制,優化傳統種植結構,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面積比例,適當擴大水稻面積,增加大豆和經濟作物面積,大量壓縮玉米面積。一是把結構調優,突出“優”字。要面向市場,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在市場競爭中,大宗農產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它農產品要突出“特色優勢”。二是產品調綠,突出“綠”字。推廣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引進加工生產新工藝,大力發展無公害、有機、綠色農產品。近年成形的漁稻、鴨稻項目,傳統的白瓜子深加工項目,新開發的紫蘇、沙棘等產加銷一體化項目,都有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因此,要采取輸入高新科學技術、誠招高科技龍頭企業、引進高科技市場人才等強力措施,調優綠色產品生產結構。三是效益調高,突出“高”字。優質規模產業是高效的前提。進一步優化全縣種植業布局:真正發揮東部駝腰子鎮等半山區優勢,重點發展大榛子、沙棘、中草藥等林下產品保護區;發揮梨樹鄉平原區優勢,大力建設綠色水稻糧食功能區;發揮大八浪鄉地理積溫區優勢,著力創辦甜香瓜、萬壽菊特色產業優勢區;發揮樺南鎮經濟中心區優勢,突出發展500棟黑木耳大棚、120畝葡萄園經濟試驗示范區;發揮鴻源集團綠色水稻種植優勢,重點打造國家現代農業高新示范區。努力實現全縣農業綠色加特色產業結構新格局。

第二、立足需求,優化品種結構,大力推進農產品提質增效。

立足市場需求,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創新生產機制,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在實施過程中,一是在選擇優良品種方面,不盲目追求產量,重在發展優質、綠色產品,著眼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二是在耕種保持化肥零增長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化肥,向全部施用有機肥方向發展。三是除草要由依賴農藥轉向人工除草,特別是水稻種植要大力普及魚稻、鴨稻生產方式。通過魚、鴨消滅雜草,增加有機肥,又能疏松土壤。做到“三減兩增”,即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增加人工除草、增加有機肥。

[FS:PAGE]

近年來,全縣除孫彬等大戶規模化生產綠色產品外,其余一部分農戶仍存在種植標準低、產品質量差的問題。主要原因:一是化肥超標。部分農戶誤認為多施肥產量就能上去,就可以多賣錢。如梨樹鄉福山村農民王永和家共有1.2坰地,2016年全種玉米,等田施肥量超別人家一倍,導致貪青晚熟。左鄰右舍的玉米每斤賣0.45元,而他家的玉米每斤0.35元也賣不出去。二是農藥超標。相當一部分農民在施用上習慣聽鄰居說、憑感覺、不懂不求真,怕用藥量少了起不到滅草效果,往往劑量大,造成產品農藥殘留多、質量差。三是缺乏科技知識。部分農戶選種、施肥、用藥、收割、貯藏不講科學,隨意性強。黃土地與黑土地、崗地與洼地,施肥種類、施肥量都不相同,不根據地力按標準施肥,就會造成農作物減產,農民減收。對此,要抓住增強科技意識根本,深入村屯搞好科技之冬科技之春辦班培訓,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科技人才作用,和農民對接互動,不但要解決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還要解決怎么銷、銷得好的問題。全程跟蹤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科技種植技能。

為了確保農產品優質綠色,還要強化品牌保護,加快全縣綠色有機農產品體系建設。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水源治理,建立生產記錄臺帳制度,嚴格執行農產品銷售準用有關規定。

第三、牽手供給,不斷完善家庭農場耕種模式,逐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牽手供給側,大力推進農業耕種模式轉變,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步伐。一是依據國家農民土地流轉使用的相關政策,綜合考慮小城鎮建設配套改革和人口外流的實際,在尊重農民意愿和保護農民權益前提下,有序地進行土地兼并,實行連片種植,向種糧大戶、聯合體等規模化發展。連片種植,符合三江平原的耕作實際,有利于大型農機具耕作,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加速農業產業化的形成。二是不斷完善種植模式,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打造各類農業生產載體。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打造現代農業示范載體;依托魚、鴨稻種植大戶的帶動,創新生產模式,打造優質特色農業示范載體;依托優良品種,實施科學化種植,打造產量創高、質量創優的“雙創”載體;依托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實現產加銷一條龍,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載體。通過載體帶動,引導全縣廣大農民增強現代農業科技理念,孕育現代農業新動能,建設集生產、觀光、美食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第四、著眼長遠,強化科技人才培訓,建設現代化職業農民隊伍。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全縣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由量到質轉變,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農業的未來靠科技,科技的未來靠人才。歸根結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縣,基礎是現代化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縣農業相關部門要制定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認真組織實施。一要多渠道吸納優秀農業人才,特別是要從外地創業返鄉青年農民、退伍回鄉軍人、學農大中專畢業生群體中擇優推薦農村產業帶頭人。二要通過縣農職高中、農業科研中心等培育鄉土科技人才。三要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習培訓,提高現有農村創業青年科技素質。通過上述措施,造就一支適應將來需要的現代化職業農民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科技帶頭人作用。

創新農業技術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強化農業科技推廣,關鍵在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作用,也離不開老科技工作者的助力。去冬今春,我縣科技老干部張玉穎同志借助農業推廣中心科技辦班平臺,對農民進行紫蘇、甜香瓜和白瓜栽培等經濟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新技術講座培訓兩次,參加人員236人次。同時自己還印發新、優、特良種及種植技術宣傳單2萬份,接受電話咨詢500余人次,與農民群眾面對面解答種植難題300人次,給所需農民開了一劑種什么,怎么種的生產經營良方。據統計,年初以來全縣共舉辦縣、鄉、村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280期,培訓4.9萬人次,重點傳授水稻大中棚育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色食品生產技術、大豆行間覆膜技術、畜牧飼養管理疫病防治技術等。每年通過舉辦農民科技培訓班和農業科技大集、印發農業科技資料、發放光碟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全縣農民科技知識水平,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縣奠定堅實的科技人才基礎。

[FS:PAGE]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因此,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與否,要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不僅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生產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最終也是為了實現城市消費者和農民雙贏目標。

(作者系樺南縣老科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