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建言獻策
全面認識和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11/16 9:23:21

韓永貴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中央1號文件以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為題,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部署。2017年中央1號文件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全面闡述,提出了全面要求。黨的十九大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進了報告和黨章。貫徹落實兩個中央1號文件,特別是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必須全面認識和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實際至少應明確以下十幾個問題。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和基本內涵

什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尚無統一定義。所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農業生產要素、產品、服務、人才、機制、體系、政策等方面提升供給質量,調整供給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擴大有效需求,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全面改革。它的基本內涵可用結構+改革這個公式來表述,即分為調整結構和改革機制、體制兩大塊。調整包括:調整產品結構,突出“優”字;調整生產方式,突出“綠”字;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強化科技支撐,基礎支撐。改革包括:激活市場,簡言之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通過價格體系改革,引導農民優化種植養殖;激活要素,創新資源要素配置機制,喚醒農業沉睡資源;激活主體,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適應經濟需求的生機勃勃的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調結構是表層次改革,改革機制、體質才是深層次改革。這兩塊中,重點、難點在于改革。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農供改總的指導思想是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在這個總的指導思想中,包括農供改的基礎或前提、主要目標、主攻方向、基本路徑、主要任務、達到目的和總體要求等豐富含義。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性質和特點

農供改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是我國農業農村自身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既有傳承和延續,更有創新與發展。它與以往的結構調整有三個區別,或三個特點:過去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解決供給不足,現在更注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過去主要著眼于生產結構,現在更注重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過去主要著眼于生產力范疇,現在更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業農村的內在動力。它是農業生產力、生產關系,包括政策在內上層建筑的全面性改革。改革的實質和目的是通過全方位改革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農供改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可能經歷陣痛,甚至付出代價,要有堅持不懈的長期思想準備。所以,十九大報告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貫徹兩個一百年的全過程。

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和底線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農供改的基礎和前提。農業部2017年1號文件提出的實施意見指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是必守的前提和紅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吃得好首要的前提是吃得飽。我們這么大的國家,如果糧食安全出了問題,那就是天大的事情。農供改有三條底線,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能降低;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可逆轉;確保農村穩定不出現問題。這三條也是衡量農供改成敗得失的標準。如果做不到這三點,農供改就意味著失敗。對于我們黑龍江這個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來說尤為重要。

[FS:PAGE]

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為什么要深化農供改?其背景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農產品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與價格低迷,庫存高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等矛盾突出,農供改勢在必行。深化農供改的重大意義在與它是全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農”是必補的短板,是上述問題倒逼的結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供改關系到全國穩定,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點

農供改的重點任務,一是調整農業產品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和增優大豆和經濟作物特色產品,調減玉米,穩定生豬生產,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二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深入實施“三減 ”(化肥、農藥和除草劑),把農業廢棄物優化利用,建設美麗鄉村。三是推動農業改革,加快推進承包土地確權,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加快培育農村經營新主體。四是推動創新,圍繞農業發展重大瓶頸制約,組織開展重大科研攻關,形成一批“一體化”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五是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

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抓手和主要舉措

    深化農供改從何入手?宏觀抓手就是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不僅包括農業內部糧、林、牧、漁結構,還包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和優化;生產體系包括優化經營主體,以及生產全過程,生產方式和產業業態;生產經營體系包括,產、供、銷和經營等環節。圍繞三個宏觀體系的建設和優化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征收渠道。這是對農供改的方向性的戰略安排。

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平臺和載體

推進農供改的平臺和載體是建設“三區”、“三園”和“一體”。從宏觀上說,建設“三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確保重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確保市場多樣化需求。加強“三區”建設,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將區域優勢變成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我市是農業大市,應在“三區”建設有作為,爭取到國家優惠政策,這是一個絕好的時機,不可錯過。微觀上建設“三園”: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建設農業科技園,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和高地;建設農業創業園,為各類人才在農業創新、創業提供舞臺,提供扶持和服務。“一體”是田園綜合體。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這是較高端的平臺,也是我們中國特色農業的發展方向。

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補齊的農業農村短板

補短板是農業供改的重要內容。它包括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的各項工作:嚴守耕地紅線,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工程,有條件的可以搞晾曬、烘干、機具棚庫等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新能源、農村公路等;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主要是農村義務教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留守兒童和老人關愛服務等,特別要扎實推進扶貧攻堅。精準扶貧是中央花大力氣的戰略工程,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措施。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戰略目標和措施是把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到了歷史新高度。

[FS:PAGE]

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和落腳點

生產力最根本的要素是勞動者。農業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是農民,所以農供改的落腳點不能僅僅放在生產端提供“物”的產品上,更要關注“物”背后的“人”這個供給的主體。農供改必須優化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改革,解決勞動力供需錯配和技能短缺的問題。要實施人力資源優先戰略,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優先位置,人力資本增長率要超過經濟增長率。要重視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補齊農業發展人才的短板。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要注重職業農民的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特別要解決青年農民不想種地、不會種地的問題。

十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能和創新

推進農供改靠什么來推動?主要是通過科技創新和機制體制創新,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要靠深化糧食價格、機制、收儲制度、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大農村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勵調整改革的積極性。要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就在政策層面使農民吃了一個“定心丸”,更能激發經營主體主動性。要靠科技創新服務,提升農業發展質量。要靠精準扶貧帶動廣大農民增產增收、共同富裕。總之,向創新驅動要動能。

十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領導和組織保證

農供改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必須加強黨和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領導,把“三農”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推進農供改上來。要把這項工作落實到基層,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全面規范農村基層組織生活,整頓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選好、管好農村基層組織的帶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十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省委的部署和要求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我省要爭當現代化農業的排頭兵。在農供改中堅持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五頭五尾”,農業生產主要是“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之路。以科學劃分創建“三區”為載體,推進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

十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市的安排和實施

佳木斯市委提出堅持以農供改為主線,加快構建三大體系,切實把我市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農業強市。科學劃分創建“三區”,調優農產品結構,提高水稻、大豆競爭力,調減玉米發展果蔬等經濟作物,構建一體化產銷模式,深入實施“兩牛一豬”工程,大力發展家禽業,把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推進“互聯網+”農業,培植“三園”,推進創新,為全省、全國農村改革和現代化農業發展趟出新路子、做出示范。

十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老科協和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

老科協作為黨委直接領導下的社團組織,在深化農供改中,要起助推作用、參謀作用。老科技工作者應成為這項改革的宣傳者、參與者、實踐者、服務者,發揮優勢、貢獻余熱,為推動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營銷體系建設、綠色生產方式、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建言獻策,為種養殖業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做好科技服務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佳木斯市老科協常務理事、網站編委會主任、人文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