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5-06-30 08:56:06
原標題: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來源:齊魯晚報
6月27日,山東省科技大會在濟南召開。會上,“百萬噸二氧化碳捕集、管輸、驅油與封存(CCUS)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等3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據了解,勝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項目還入選了國家“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模型被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收藏,獲全球碳封存領導人論壇旗艦項目認證,大幅提高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大眾新聞記者 顧松
通訊員 劉珊珊
15座注入站
用工僅需要60余人
“空無一人的注入站現場,如何日注千噸二氧化碳?”5號站東北方向5公里處的CCUS運維中心,是CCUS注入系統的指揮中樞,管理著15座注入站、180多臺套設備和76公里單井注入管線。
在生產指揮大廳,員工采用信息化運維模式,全天候、無死角巡查注入站全景,實時關注關鍵部位,精準識別設備狀態;通過遠程操控設備、調整參數、分析數據,加強生產運行質效,如遇生產異常可一鍵切斷風險源。
“示范區東西跨度20公里,現場巡檢一個來回就得一個多小時。”談及智能化生產,CCUS指揮長林超感觸頗深。他說,視頻聯動平臺、SCADA操控系統和PCS智能分析系統,就像給生產運行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1名員工就能遠程巡檢管理2至3座注入站。
目前,300平方公里施工區域內的15座二氧化碳注入站,180多套裝備,全面取消人工巡檢和數據錄取,用工僅需要60余人。
孤島注汽項目部經理張和平算了一筆賬,按照傳統用工模式,15個注入站需要用工260人左右,“在信息化運營模式下,相當于節省了上百人的用工成本。”
在創新驅動方面,注汽技術服務中心攻關掌握了“存儲、注入、分配、回注”全鏈條核心技術,5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2套裝備正申報國家首臺套現場生產裝備。
扁平化運行管理
生產效率提升30%
過去,出現一般性生產異常,運行班站需要層層上報,再層層傳達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產效率。
CCUS運維中心借助智能化管控平臺,打破傳統的組織架構壁壘,實施指揮長負責制,對內集中統籌各注入站運行管理,對外與齊魯石化、運輸、管輸、開發單位建立“產輸注采”一體化運行機制,8個關鍵崗位全部點對點與指揮長直線聯系。
不僅如此,CCUS運維中心還與上下游單位,借助平臺強大的柔性生產能力,共享生產狀態,優化提升參數,保障示范工程安全穩定運行。
聚焦“行政式”管理向“支持式”管理轉型,注汽技術服務中心機關、項目部組室技術骨干嵌入式在CCUS現場輪崗,從安全管控、應急調度到技術幫扶、設備維護,事無巨細的為注入生產提供強大支持保障。扁平化、短鏈條的運行管理,讓生產效率提升30%。
針對泄漏風險,“三道屏障”把二氧化碳完全控制在密閉空間內。第一道是關閾值警示,通過“紅黃綠”聲光報警進行異常提示。第二道是人工干預,監控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處置。第三道是緊急情況自動連鎖停機,人員與現場風險物理隔離,實現全域15分鐘快速應急。針對7類應急場景制定了詳細預案,全域實現15分鐘應急響應,有力提升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抓源頭控風險
安全防線堅如磐石
CCUS是推進脫碳固碳、實現凈零排放的重要托底技術,對于石油行業來講,更是推動減排降碳與驅油增產、生態效益與能源保供“雙贏”的有效戰略路徑。
在見證驅油、固碳效果顯著的同時,示范區安全風險管控成為油田上下關注的重點。作為項目運維主體,以打造零高風險場站為目標,對所有注入站進行“瘦身健體”:精減35%冗余管線,減少76%法蘭接口,最大限度減少泄漏點;所有撬裝單元功能獨立、工廠預制,確保設備良好的兼容性和密閉性,無需吊裝、登高等作業,現場風險總值降幅達75%。
針對注入現場生產運行中可能出現的滲漏問題,他們對上百種密封膠圈、緊固螺絲展開大排查,優選更耐低溫的材質,對密相泵技術規格進行細致入微的識別與調整,讓設備連接堅如磐石。
在加強源頭風險管控的同時,CCUS運維中心依托專業技術團隊,建立了一套嚴密且高效的科學算法,精準界定各項運行參數正常范圍,建立“異常提示、預警提醒、報警停機”三級管控模式,最大限度降低注入風險。
下一步,勝利油田將聚焦既要綠色發展又要能源安全,主動融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持續固鏈、強鏈、延鏈,打造“源匯匹配”生態圈,構建區域優勢產業群,加快規模化應用進程、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努力建設環渤海灣CCUS工程樞紐,大幅消納區域碳排放,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