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財經網
2025-06-17 11:49:06
原標題: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山東沿黃九市防沙治沙形成合力
來源:大眾新聞·經濟導報
原標題: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山東沿黃九市防沙治沙形成合力
來源:大眾新聞·經濟導報
近日,山東省第31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宣傳活動在聊城市東阿縣啟動。本次活動以“科學治沙 興業利民”為主題,旨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凝聚全社會防沙治沙合力。
隨活動同步進行的還有全省防沙治沙經驗交流會,憑借黃河紐帶,沿黃九市的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合力,筑牢了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為北方生態屏障增添山東亮色。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宣傳活動的啟動儀式在聊城市東阿縣位山黃河公園舉行。
據介紹,山東省是受沙化影響較大的省份之一,沙化土地分布范圍很廣,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平原,從膠東丘陵到魯西南山區,全省16個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具體到聊城,該市為黃河下游沖積平原,一直深受風沙危害,風沙肆虐時,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阻礙農業生產,給群眾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歷史上,黃河在聊城六次改道,留下沙地、澇洼和沙堿荒地。上世紀50年代,位山灌區興建,雖為用水提供保障,但“引黃必引沙”,渠首區域泥沙堆積,土地次生沙化嚴重,形成3.5萬畝的全國最大引黃沉沙池區。黃河改道與引黃灌區留沙的雙重影響,讓聊城成為山東沙化重災區,第六次沙化荒漠化調查顯示,全市沙化土地近250萬畝。
山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省份,防沙治沙成效直接關系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民生福祉。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統籌推進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沙區產業培育等工程,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作為聊城乃至山東全省防沙治沙成果的代表,本次啟動儀式的舉辦地位山黃河公園,曾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沉沙池區。當地把位山灌區沉沙池區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設了1.2萬余畝的生態修復提升項目,有效控制了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典型,實現了從“遍地流沙”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蝶變,成為風景如畫的國家級景區。
在啟動儀式上,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指出,荒漠化防治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苦奮斗。下一步,山東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高質量推進防沙治沙工作,為北方生態屏障增添山東亮色,為美麗中國建設書寫恢宏的山東篇章。
防沙治沙有了“山東模式”
啟動儀式后,全省防沙治沙經驗交流座談會召開。會上,濟南、東營、聊城、菏澤等地的相關專家,圍繞防沙治沙工作作了典型發言;會議還印發了《材料匯編》,全面涵蓋了山東全省沿黃九市防沙治沙的先進經驗。
具體來說,濟南堅持“擴面增綠、提質增效、增色添彩”,北部以沿黃生態綠化為重點,扎實推進平原更新造林;南部以山體生態修復為重點,持續推進荒山造林、疏林地補植。東營探索建立了“森林濕地長+檢察長+生態警長”協作機制,著力構建“一園兩帶多廊道”的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格局,積極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形成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東營模式”。聊城提出科學治理筑牢生態屏障,科技賦能激活產業動能,立體開發實現多元增值,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三效合一”。菏澤形成了楊樹、楸樹、泡桐等一批基地,打造了蘋果、黃桃等五大優質經濟林產區,建成了黃店玫瑰小鎮、馬嶺崗蘋果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同時還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
會上,上述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負責人指出,山東作為沿黃省份,既是黃河下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防沙治沙的關鍵區域之一;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是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是綠色低碳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踐行人民至上的具體行動。近年來,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生態根基持續鞏固,治理體系日趨完善,防沙治沙“山東模式”亮點紛呈。
下一步,山東將按照保護優先、重點治理的總體思路,以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高質量推進防沙治沙工作。要繼續弘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防沙治沙壯美篇章。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