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5-06-13 09:05:06
原標題:AI2.0時代,“青島模型”如何進化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AI2.0時代,“青島模型”如何進化
來源:青島日報
AI2.0時代,“青島模型”如何進化
不需要任何實拍鏡頭,只用AI(人工智能)就可以生成微短劇。當不少人還在驚訝于聊天機器人能夠十分“聰明”地對各種問題對答如流時,短視頻平臺上前不久發布的一則AI短劇預告片再次刷新了大眾對AI的認知。
眾所周知,以2022年底ChatGPT問世為標志,全球科技界迎來了由大模型驅動的AI2.0時代。從聊天機器人到PPT制作工具,從視頻生成軟件到各種AI Agent(智能體),每一個驚艷用戶的產品或應用出現,都是大模型的加速迭代進化。不夸張地說,誰掌握了大模型創新和應用的主動權,誰才有可能在新一輪人工智能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
今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以顛覆者的姿態重寫行業規則,更是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憑借對算法和模型架構的優化,DeepSeek讓大模型訓練走通了以更低成本實現更高效率的路子,成為新一輪全球AI革命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存在。這不僅再一次加速了全球大模型創新的進程,也為中國的大模型發展以及AI創新應用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
青島將人工智能作為重點發展的先導產業之一。如何在大模型這一人工智能最為核心的領域建立產業優勢,是青島把握此輪AI產業機遇的首要課題。
從產業中來
在國內外“科技大廠”全力競逐之下,全球大模型正在以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的態勢加速進化。在剛剛過去的5月,深度求索完成了對DeepSeek-R1模型的小版本升級,模型的思維深度與推理能力顯著提升;谷歌推出整體性能和智能推理能力均較以往版本大幅提升的多個“雙子座2.5”系列模型,并發布了多個多模態模型;美國Anthropic公司推出“克勞德4”系列兩款新模型旨在為業界提供更高標準的編程、推理和智能體應用。
全球AI大模型創新似乎正在以天為單位極速進化,AI的想象邊界被不斷擴展。但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大模型都面臨一個現實困擾——如何加快大模型落地應用實現商業閉環。
今年以來,AI Agent、大模型一體機等快速發展正是行業為推動大模型加快商業落地所做出的努力。OpenAI計劃用約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I編程助手Windsurf;微軟、字節跳動等巨頭加速布局Agent Builder平臺;智譜AI投資AI Agent創業項目,以助力智譜模型實現“最后一公里”轉化;由中國企業開發的通用智能體Manus獲得了由硅谷老牌風險投資公司領投的7500萬美元融資……
落地應用,已成為AI2.0時代大模型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某種意義上也是大模型所催生的AI行業最大風口。國際咨詢機構IDC預測顯示,中國模型即服務(MaaS)市場和AI大模型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8年將分別達到38億元和211億元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高達64.8%和56.2%。
在這一全新的AI2.0時代,青島發展大模型,面臨著實現產業躍遷的巨大機遇。
青島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一批勇立于創新潮頭的龍頭企業。回溯青島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青島的AI創新一直都是從產業中萌生而來,擁有天然的行業應用屬性。甚至早在谷歌AlphaGo走紅之前,青島企業就早已開始探索用彼時流行的算法技術優化家電等產品的使用體驗。
正是基于這一鮮明的發展人工智能的“青島邏輯”,2019年,青島緊隨上海之后獲批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智能家電、智能制造、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承擔AI落地應用先行先試,為全國“打樣”的使命。
從那時起,依托在垂直領域創新應用的獨特優勢,青島筑巢引鳳吸引了創新奇智、極視角、樂聚機器人等一大批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來青創新創業,推動青島產業規模壯大至超過700億元。
如今,在DeepSeek助推下,國內大模型商業化落地應用進程持續提速。青島水到渠成延續已有基礎和產業發展路徑,瞄準大模型應用創新這一賽道,探索大模型發展的青島路徑。
今年3月,青島印發《加快大模型創新發展打造“模力青島”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構建“1+8+N”大模型發展體系,打造50個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行業影響力的大模型產品,在關鍵垂直領域實現深度應用。
其中,除“1”所代表的“瀚海星云”科學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外,其余均為垂直行業大模型。即在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智能家居、港口物流、城市軌交、智慧交通、低空經濟、生命健康等領域,塑強8個優勢領域垂直大模型;面向教育培訓、智慧金融、城市治理、智慧政務、文化旅游等具體應用場景,建設N個特定場景大模型。
到產業中去
今年4月25日,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島亮相。大模型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牽頭、青島地鐵研發,目前已在青島地鐵6號線完成初代部署,上線試運行供電、車輛、機電和智慧車站4個智能體。
今年4月,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島亮相,目前已在青島地鐵6號線完成初代部署。圖為地鐵6號線智慧車站智能體。
城軌大模型并非誕生于青島的第一個“行業首個”。自人工智能步入大模型時代以來,青島企業就積極探索大模型在相關行業的落地應用,并開發出眾多具有行業引領意義的行業垂直大模型。
智慧家庭首個垂域模型——智家大腦HomeGPT;電視行業首個自研AI大模型——海信星海大模型;全球首個港口服務類大模型——方舟TaaS;全球首個橡膠輪胎行業大語言模型——橡鏈云聊……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如今已經成為青島AI大模型極具辨識度的名片。
如果說通用大模型是知識面廣博的“通才”,垂直大模型就是專精于特定領域的“專才”。盡管垂直模型在參數規模上通常比通用模型小不少,但這并不意味著垂直模型的開發門檻就比通用模型低得多。緊跟通用大模型技術進步的方向,融合積淀多年的行業知識和經驗,持續提升模型的專業能力,是垂直大模型堅持要做的。
今年,DeepSeek為大模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青島大模型紛紛第一時間擁抱DeepSeek,推動大模型能力加快躍升。
由青島企業創新奇智開發的AInnoGC工業大模型是行業領先的垂直大模型。今年,該大模型通過蒸餾DeepSeek-R1,推理能力顯著提升,能夠在更廣泛的工業環境中實現部署應用。
垂直大模型通常是多模態大模型。青島羅博科技自主研發了全球首款紙屏融合學練機產品,今年羅博科技基于DeepSeek等開源模型蒸餾訓練特定領域專家模型,加快搭建能夠滿足教學評價多模態分析的大模型技術框架,為前端業務提供更好更穩定的AI基礎能力。
5月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2025年山東省工業領域行業大模型揭榜掛帥攻關項目名單,青島23個項目入選,涵蓋設備制造、電氣機械、醫藥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多個工業細分領域,牽頭企業包括天人環境、特來電、酷特智能、物元半導體、博寧福田等眾多行業頭部企業,足見青島在垂直大模型領域已有充實的“后備軍”。
不僅如此,在當前科技大廠爭相布局的輕量化大模型賽道,青島亦有企業布局。相較參數量動輒幾千億的大模型,輕量化大模型的參數通常為幾十億,在算力消耗、使用成本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青島自然語義公司自研的輕量化大模型Euler于今年3月通過中央網信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成為全省首個通過中央網信辦備案的基礎大模型,年內就將上線面向個人用戶的大模型服務。
把基座夯實
大模型發展離不開算力支撐。
6月初,英偉達以3.45萬億美元的市值超越微軟,在時隔5個月之后再次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又一次凸顯出全球AI界對算力的持續看重。
從開發訓練到落地應用,大模型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算力資源”這一核心引擎。近年來,與大模型快速發展相伴隨的是一場同樣波瀾壯闊的算力增長革命。
《中國綜合算力指數報告(2024)》顯示,在2003年到2023年的20年間,智能算力需求大概增長超過百億倍。摩根士丹利預測,未來五年全球人工智能算力市場將保持35%-50%的復合增長率。
每一個想要發展大模型的地區都繞不開算力建設,而青島在探索著自己的路徑。
按照“全市一體化算力網”思路,青島花大力氣推動全市通用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新一代超算資源互聯共享,上線了山東省首個普惠性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每年發放總額2000萬元算力券,降低算力使用門檻,支持企業購買算力服務。
市大數據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青島算力總規模達到4100P,規模全省領先。更重要的是,這些算力在市場上已被有效地利用。僅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就已為智慧海洋、智能家電、平安城市、智慧交通、工業質檢、智能制造、智慧電力等領域提供算力支撐,成功孵化出140余個場景化解決方案。
大模型的另一大基礎性支撐就是數據。如果將大模型比作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孩,數據就是它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數據越豐富、數據質量越高,大模型能“學習”到的知識就越多,能力也就越強。
近年來,青島加快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數據產業發展。不僅圍繞政務服務高頻應用,推動電子公文、醫療健康、交通運輸等公共數據全量匯聚,還聚焦行業,重點打造海洋、橡膠、工業等領域高質量數據集,匯聚101億條高質量海洋數據、1.1萬億條橡膠行業數據、26PB工業數據。
不久以前,隨著數據集團的成立和工業數據要素改革試點的啟動,圍繞大模型數據高效供給,青島正試圖通過新的探索,在加快數據要素有效匯聚、建設高質量綜合數據集、構建多層次語料供給體系等方面加快布局,在特色優勢領域打造行業通識和專識數據集以及通用、專用語料庫,支撐大模型研發和垂直應用。
AI2.0時代,大模型競速步入深水區,未來真正的贏家將是能將技術深度融入場景、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者,青島正在這條道路上加速奔跑,不斷進化的“青島模型”有望在應用上不斷落地一個個全新的“行業首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