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建言獻策
加快同江市農業發展的思考
2018/10/16 9:29:37

劉東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江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具有資源豐富、口岸開放、少數民族赫哲族聚居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耕地開發年限短,森林、草原、植被破壞較輕,遠離大城市,污染較輕,天藍、地凈、水清。全市現有耕地225萬畝,曾經三次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是國家確定的500個產糧大縣市之一,是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的重點市。被農業部確定為首批三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推進示范縣(市)和首批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幾年來,雖然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內地先進市縣相比,農業發展仍然緩慢,農業的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變為經濟優勢,“資源富市、農業大市、工業小市、財政窮市、經濟弱市”的面貌沒有改變。因此,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發展,走農業強市之路,帶動和振興地方經濟繁榮,是需要研究和認真解決的問題。

一、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及布局

農業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同江市農業結構是在傳統農業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突出問題是生產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產品初級,效益不高;二、三產業不夠發達,缺乏對第一產業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從事第一產業,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低。這種現狀不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在農林牧副漁各業和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中,利用現代技術和綜合手段,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配置,獲取最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確立新的農業結構優勢,統籌規劃,科學指導,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構造出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糧牧企、貿工農一體化的新格局,建立起與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結構體系。首先,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經濟效益。要本著從市場的多層次需求和當地客觀實際出發的原則,重點調整農作物品種和農業生產結構,培育發展區域優勢產品。要科學合理的劃分農業生產經濟區域,在每個農業經濟區域內選定幾個高產優質高效的拳頭產品為龍頭,予以重點發展,形成區域性產品優勢。根據當前農村以農戶為生產單位的實際,在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要引導農民大膽地突破小農經濟“小而全”的趨同結構,實施區域產品規模生產經營,逐步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市場竟爭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從而改變目前農產品生產布局零碎分散、專業化水平低的問題,創造出規模生產效益來。一是農作物品種結構調整,其優點是技術難度小,成本低,見效快,易被農民接受。從全市看,農作物重點是更換或更新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品種,增加小雜糧、經濟作物的品種。水稻要增加優質米品種的比重,使優質米品種普及率要達到100;玉米要適當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高油質和高飼料價值的品種;大豆要增加市場暢銷、經濟效益高的高脂肪、高蛋白專用品種。二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以發展市場型、外向型、生態型和質量效益型的“四型”農業為方向,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引導農民提高畜牧、蔬菜、鄉企、多種經營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構建具有同江特色的糧食、畜牧、鄉企、蔬菜、多種經營“五元”農村經濟柜架。糧食生產要以優質創名牌,以名牌占市場,以市場促生產,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生產與效益同步;畜牧業是發揮水草資源豐富和實現糧食過腹增值的中軸產業,要以黃牛、奶牛、生豬、大鵝為重點,抓好專業村、專業戶,實現專業化、規模化、基地化經營發展格局;鄉鎮企業要立足于本地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蔬菜生產要在占領本地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實行產、包、銷一條龍經營;多種經營要在發展庭院經濟上大作文章,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新產品。三是生產基地建設,按照合理的區域產業布局,根據現實條件和發展趨勢,搞好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的商品糧基地建設,建立起強大的產業基地,發展規模經營。具體來說,要依托土地資源優勢建設優質大豆、水稻生產基地;要依托口岸優勢建設面向俄羅斯市場的蔬菜生產基地;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要依托草資源優勢建設以黃牛、奶牛、大鵝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要依托水資源優勢建設名優特魚類養殖基地。其次,延伸農業生產領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村第三產業,支持和促進第一產業,使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用新時代新思想指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傳統農業中,農業生產多為社會提供初級產品,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附加值大量地流出農村。因此,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主要是運籌和協調一、二、三產業發展速度與比例,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農產品生產由產前、產中向產后延伸,使農業生產有利可圖,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比較利益與整體利益。農副產品加工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產品資源,在加工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結合同江市實際,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應立足糧油等大宗農產品,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應立足畜禽產品,發展乳制品、肉類加工和皮毛加工業;應立足瓜果蔬菜類產品,發展飲料、罐頭等加工業;應立足森林資源和林副產品,發展山野菜、食用菌、天然飲料和各種裝飾板材等加工業。通過二、三產業的發展,積累資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使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形成具有同江特色的優勢產業結構群體,使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一個較快的發展和增長。

[FS:PAGE]

二、搞好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

加快同江市農業發展的目的,就是使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同江市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土地、水、植物、動物等都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這些自然資源開發晚、開發層次淺、速度慢、利用率低,目前仍處于小生產的落后狀態,由于長期受自給半自給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束縛,農村生產還沒有突破以低層次原料生產為主體的傳統農業格局,自然資源的潛力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忽視了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業靠天吃飯的現狀還沒有徹底改變。這與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是很不適應的。因此,要搞好農村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變農業潛力為動力,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在開發中要做到“五個結合”:一是開發自然資源與發展主導產業相結合。自然資源是區域潛在的產業優勢,開發自然資源,就是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發展區域主導產業。同江市雖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開發資源與市場需求脫節,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很低,潛在的產業優勢沒有變成現實的主導產業。因此,區域自然資源開發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緊圍繞產業結構的調整,既開發自然資源,又開發產品市場,實行規模開發,創造規模效益,逐步形成區域主導產業。二是開發自然資源與保護優化自然生態相結合。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是自然資源開發的客觀統一體,開發自然資源必須堅持三者的有機結合。通過區域綜合治理、中低產田改造、農田基本建設、調整種植結構等開發途徑,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使三者得到統一,避免片面強調經濟效益,急功近利,亂采濫挖濫加工,嚴重破壞自然植被,造成大氣、水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水土流失。三是長遠開發與近期開發相結合。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科學技術緊密關聯,隨著科技進步,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將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但在目前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開發自然資源要著眼于生產力的發展并與現實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把長遠規劃與近期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近期開發要納入長遠規劃之中,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集中力量,重點開發。通過近期開發,積累資金,積累經驗,積累技術,為將來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開發創造條件。四是開發自然資源要與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系相結合。自然資源開發投資大,周期長,必須走投資多元化的開發道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要逐年增加投入,搞一些大的開發項目。目前,家庭聯產承包后,農戶是農村的基本生產單位,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通過穩定土地承包,允許土地有償轉讓,引導農戶逐步加大對開發自然資源的投入,注重組織農戶采用資金、土地、勞力等入股的形式,搞股份制開發。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側重龍頭資源的開發,以此帶動農戶開發,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各有關部門要為開發農村自然資源積極提供服務。開發自然資源要嚴格執行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政策,特別要注意保護好農民的經濟利益,保護農民的開發熱情。五是開發與開放相結合。盡管同江市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人均耕地多,粗放經營,廣種薄收和經濟基礎薄弱,人才匱乏,資金緊張,投入不足等因素影響和制約農業的發展。因此,要在資源開發上,借助口岸開放的機遇,動員全社會力量,拓寬各種渠道,多方吸引外埠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通過招商引資,加快資源開發的步伐。

三、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生產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農業強市必須走產業化之路,要運用改革開路、試點探路、開發引路的辦法,實施農業產業化,走出具有同江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發展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生產是前題,商品基地是基礎,龍頭企業是核心,開拓市場是關鍵,科學技術是支柱,加速實施是外引,社會化服務是保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奔小康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首先要建強龍頭,加快發展鄉鎮企業。要通過內引外聯,建強龍頭企業,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的牽動作用。其次要建強基地,形成規模化生產。要指導和扶持專業大戶,圍繞農副產品資源延伸、轉化、增值,建大建強企業的第一車間,拉動商品糧、畜牧、養殖、果蔬、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再以基地建設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再次要抓住重點,培植同江市的主導產業。以利益為紐帶,在企業——基地——農戶之間建立相互依存,利潤共沾、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形成產加銷、貿工農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經濟格局。

[FS:PAGE]

四、加大科技興農力度

同江市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進步,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實現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根據同江市農業特點,要確立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經濟的地位,積極發展知識型經濟,轉變觀念,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依靠科教興農,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生產與科研的緊密結合,抓好以良種繁育、引進、加工、銷售、推廣為主要內容的“綠色革命”,以保護地栽培為主要內容的“白色革命”,以機械耕翻、土壤輪作、培肥地力為主要內容的“黑色革命”,以節水灌溉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藍色革命”等為標志的農業生產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把經濟增長的支點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向科技要效益,發展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的農業。

五、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首先要以改善生產條件為基礎,以治水除澇和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投入,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同江市要切實抓好國家立項實施的大型灌區和澇區治理等重要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大機械的作用,發動農民群眾搞好農田配套工程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中低田改造和宜農荒地的合理開發步伐。其次,要通過增加科技投入,注重新技術在農業上的開發應用,提高種養水平,改進農產品加工技術,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只有通過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使農業生產穩定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六、重視和加強農技推廣與農業社會化服務

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和解決有關農業技術人員的政策和待遇,盡快兌現經國務院批準,2015年11月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下發的《關于調整農業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和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的通知》人發[2015]99號文件精神,津貼調整從2016年1月1日起執行,體現黨和國家對農業技術人員身心健康的關心和關懷,進一步調動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干部職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同時,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各站、社和市直農口部門的服務功能。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基礎的農村經濟體制,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實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產品難以規模化、商品化、專業化,缺乏市場競爭力。要指導和幫助農民把握市場趨向,正確判斷,及時做出生產與經營決策,為農民進入市場,參與流通,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購銷等多方面的服務。

七、培育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

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優質高產是前提,但只有把產品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價值。首先要堅持以市場引導生產,促使農副產品大量集散,物暢其流,增值增效,創造更高效益,必須建立以區域化生產基地為依托,以初級市場為基地,以批發市場為主體,以期貨市場為補充的農副產品三級市場體系,全面大幅度地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其次還必須加速培育農村土地、勞動力、資金、科技信息等生產要素市場,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運轉靈活的農村市場體系,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使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現優化組合,取得最佳效益。

八、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如果說科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那么掌握科技的人,就是這個動力的決定因素,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加快農業發展的關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缺乏競爭和活力,農民缺乏學習科技文化的愿望和動力。現代農業把農民推向市場,使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親眼看到科技的經濟效益,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義,普遍有了學習科技文化的要求和熱情,這就為搞好農村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訓提供了極好條件。因此,要不失時機地抓好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把農業開發、科技開發和智力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科普工作,提高農村后備勞動力的素質,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

[FS:PAGE]

九、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

農業是同江市的基礎產業,也是同江市的主要優勢所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對農業的領導。一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圍繞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實施和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同江市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加速完成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歷史性跨越,保持農業的穩定增長。二是加強黨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切實加強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業增產、農村穩定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三是各級領導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農業,把農業基礎地位落到實處,把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農村工作的主線,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要轉變作風,為農民多辦實事;要搞好服務,為農民排憂解難;要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四是穩定農村政策,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的積極性,遏制農民負擔反彈,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作者系同江市老科協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