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國君  曹彥忠
樺南縣位于佳木斯市東南部,幅員4415.6平方公里,全縣總耕地342.5萬畝,轄6鎮4鄉,192個行政村,總人口4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5萬人。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綜合開發規模和工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日益擴大,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負載量日益加大,農村環境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筆者在基層調研中發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一、目前農村人居環境面臨的現狀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及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化肥、農藥及地膜的頻繁使用,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造成農村環境染源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加大的現狀,已嚴重影響到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11、生活垃圾污染。
一是農民的環境意識較差。農村生活環境“臟亂差”現象嚴重,“柴草亂堆、污水亂流、糞土亂丟、垃圾亂倒、雜物亂放”等問題普遍存在,不僅影響鎮容村貌,還對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是垃圾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農村產生的多數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環利用的,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塑料和電子等產品產生的難以降解的廢品占比例越來越大。
三是垃圾處理能力弱。很多鄉鎮村屯產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區、生產區、農田、河邊等處堆積。據統計我縣人口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我縣農村人口眾多,達到32.5萬人,占全縣人口的69.6,日積月累垃圾量非常驚人。從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來看,集中堆放的生活垃圾大多數以直接填埋為主,沒有進行任何無害化處理。
四是農村成為城市垃圾的轉移地。由于農村天地廣闊、管理松散,往往成為城市轉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業、醫療衛生垃圾的選擇地。
2、    水源污染。
全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后,目前各鄉鎮污水管網不配套,絕大多數無序排放,基本上沒有得到無害化處理。沿河灌溉水也有不同程度的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生活排放廢水及農業污染,即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水質污染。此外,集約化養殖業對水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日益突現,畜禽糞尿無害化處理程度不高,一些畜禽糞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放,進一步加劇了水體污染。
33、農業面源污染。
一是畜禽糞便污染。近幾年,由于禽畜養殖業從分散的農戶養殖轉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禽畜糞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為一個重要的污染源。據調查,喂一頭豬的污物排放量相當于10個人的污物排放量,養一頭牛的污物排放量相當于35個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雞、鴨的污物排放量相當于3個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幾乎很少有規模化養殖場能對污物進行較為正規的和標準的處理。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面源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已成為畜牧生產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是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加劇環境污染。樺南縣耕地面積342.5萬畝,每年化肥使用量高達6.9萬噸,農藥2069噸,農膜的使用量為2000噸。一般來講,只有10-的農藥附著在農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不科學的施用農藥和化肥,不僅造成藥劑浪費、肥料損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敵的數量和種類劇減,更對土壤和水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三是農作物秸桿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秸桿焚燒是一個新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又是一個可以改變而還沒有改變的污染途徑。樺南縣每年要產生150多萬噸的秸桿,其中玉米、水稻秸稈總量110萬噸。每年秋收后或春種前,為了抓時搶種,農民往往就在田間地頭、路旁放火焚燒玉米、水稻秸稈,一火點燃,漫天遍野,煙霧彌漫,浮塵滾滾,不僅浪費了資源,破壞了土壤結構,同時污染了農村和縣區的空氣和環境,還影響了公共交通安全。雖然也制定還頒布了一些秸稈禁燒禁令,但由于秸稈處理能力滯后,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4、其它影響環境因素。
掠奪式的耕作種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當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壤有機質減少,局部土壤條件惡化。由于上世紀70年代的大面積的毀林開荒造,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198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5%。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有機質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資源退化和環境污染日趨發展。
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措施及成效。
面臨農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和嚴峻形勢,樺南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采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為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加大農村基礎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通過“上級爭取一點、財政投入一點、群眾籌集一點、社會幫扶一點”等途徑,采取“一事一議”、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及群眾籌資籌勞等方式,幾年來總投資1.57億元,累計建設美麗鄉村37個,硬化村內道路82.7公里,面積42.5萬平方米,舊路幫寬9萬平方米,鋪設地下排水管道8424延長米,硬化邊溝14.7公里,鋪裝人行道板7.3萬平方米,安裝鐵藝圍欄2.3萬延長米,安裝路燈846盞,農村廁所改造1534個。
2、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按照《樺南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部署安排,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廣泛參與、集中整治,重點開展村莊內“四清一改一綠”行動。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及時清理村莊農戶、房屋前后和街道、柴草雜物、各類垃圾、以及河塘溝渠、排水溝等水域漂浮物。政府督查室、新農村辦、電視臺深入各鄉鎮村屯對開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在電視臺及時報導。全縣各鄉鎮村屯共出動人工12688人次,車工2025臺次,清理垃圾2098噸,清運糞肥2224立方米,疏通邊溝448公里,清理農戶庭院13408戶。村屯綠化共完成368080畝,共涉及10個鄉鎮,77個行政村,99個自然屯。栽植綠化苗木19.05萬株(叢)。
3、實施農村廁所革命,穩步推進改廁工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精神,把“廁所革命”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引導農民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意識。編制了樺南縣農村改廁工程三年規劃,計劃到2020年,全縣改造農村室內廁所6500戶(其中2018年1500戶、2019年2000戶、2020年3000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帶動作用。實施爭取省級項目支持、縣財政補貼、農民出工出勞等資金統籌政策。其中2018年,主要實施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四類重點對象D級危房改造后新建房,優先納入室內改廁范圍。2018年完成室內改廁1534戶。2019年計劃全縣農村改造室內廁所792個,室外戶用衛生廁所3900個,建設室外公共廁所5座。
4、從嚴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助推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出臺了《樺南縣2018年畜牧業發展扶持政策》,對新建與養殖品種和飼養量配套的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的規模養殖場,縣財政給予每場5000元補貼。為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制發了《樺南縣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方案》,適養區內要求規模以上的養殖場全部建設貯糞場和三級深沉池,限養區內專業戶以上標準的養殖戶在養殖區內建設污水處理井,同時養殖當量超過500頭生豬當量以上的村屯,要集中建設貯糞場,對村屯內養殖專業戶產生的糞便集中處理后還田。同時制定了《樺南縣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種養結合發展規劃》《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強化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
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
1、人居環境建設歷史欠賬較多,資金缺口較大。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資金投入不足。與此同時,上級“撒胡椒面式”的資金投入方式遠遠不能滿足人居環境建設的需求,地方財力又難以承擔,導致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設施的嚴重不足和質量的低劣化,難以實現預期的整治成效。也造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設施的管護資金缺失,直接導致“重建輕管”現象的普遍存在。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機制不完善,存在上熱下冷現象。農民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其廣泛參與是保障設施正常運轉,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持續的關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從中央到省市縣都在緊鑼密鼓的行動和實施,而真正應該成為主體的廣大農村居民則游離于人居環境整治之外。農村居民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對人居環境整治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對政府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行為不能充分理解,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嚴重不足。
3、人居環境保護方面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及源頭管控辦法。垃圾污水處理方面,需要完善一些標準和一些政策性法規性的的規范。農藥瓶,農膜,包裝等農業廢棄物缺乏源頭的治理管控辦法及相關法律條文。
4、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技術適宜性不足。在推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農村改廁、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規范性較差,更缺乏統一的標準。在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時,不能不考慮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的特點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狀況,簡單地將城鎮污水處理的管網方式照搬到農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技術嚴重缺失,一些所謂的當前所推廣的先進技術區域適應性不足。
四、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對策和建議
《樺南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為此,建議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建立健全農村垃圾治理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突出重點、分類整治”的原則,采取積極穩妥、切合實際、有力管用措施,積極消化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存量,嚴格控制增量。二是建立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積極探索推行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分片處理”的模式,實現村設立分類垃圾收集箱、保潔員、收集車,鄉鎮設立生活垃圾收運站綜合用房及大型壓縮收集車運送縣垃圾場集中處理,全面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治理率。
2、穩步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推進污水治理和糞污資源化利用。一是加快農村戶廁改造。建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指導、多渠道籌集資金、專業服務相結合的推進體制,實行縣政府、鄉、村統一負責,三級聯動分級負責。按照《農村廁所衛生標準》和《農村改廁技術導則》,采用適合農戶實際的改廁模式,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二是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和分類處理。按照國家和省制定的《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要求,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問題得到管控。對水質較差的河流進行集中治理,將重點河道、干支流農村垃圾整治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明確各級河長監管責任。加強河道、河塘溝渠清淤疏浚。三是推動畜禽糞污與廁所糞污一并資源化利用。具備條件的村屯可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管網或建設村莊集中收集系統和小型處理設施。禁養區內養殖場全部搬遷;適養區內的規模養殖場建設“三防”儲糞場和三級沉淀池(豬、牛);限養區內的規模養殖場建議遷出限養區到適養區發展或降低飼養規模,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3、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美麗宜居村容村貌。一是推進村內道路邊溝建設。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和建設計劃,加快推進村內道路、邊溝、廣場硬化和路燈亮化,建設美麗宜居環境。二是強化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做好村屯公共空間規劃、設計,開展清理庭院雜物、拆除殘垣斷壁和破陋舊(草)房、整理菜園糧囤柴草垛專項行動,定期組織村屯規劃執法檢查,堅決糾正私搭亂建、違規建筑行為。達到街巷和圍墻整齊、無破損,破陋舊(草)房和違章建筑全部拆除,庭院整潔有序、無超高雜物,菜園規整統一,柴草垛出村。三是加快提升村屯綠化美化凈化水平。利用閑置地、撂荒地實施造林綠化,開展環村路、主干道、隙地和溝渠綠化。在有條件的村適度建設供村民休閑、游憩的公共綠地、公園。鼓勵有條件村合理設置街景和地名標識牌,努力建設優美宜居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4、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保持環境清潔的常態化。一是健全治理體系。縣委縣政府、縣直有關部門和運維單位分級分類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建立縣、鄉、村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體系。完善村規民約,強化村民投工投勞、整治房前屋后環境和搞好庭院綠化美化等責任義務。二是創新整治模式。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的“四個統一”模式。探索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的辦法,實現從“買工程”向“買服務”轉變。三是建立長效機制。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合理確定繳費標準,促進長效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