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遠市老科協農業分會華淑英
秸稈還田優點:水稻秸稈富含植物營養,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資源,還田后提升地力效果顯著
降低土壤粘性,提高土壤宜耕性,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水稻產量。
焚燒秸稈缺點:損失土壤中氮、碳營養,秸稈焚燒后硅元素將變成水稻無法利用的二氧化硅,地力越燒越薄。
水稻秸稈還田技術主要包括,水稻秸稈粉碎均勻拋撒、水田翻旋整地、田間渠系建設、泡田攪漿、水稻插秧及本田管理等主要技術環節。
一、秸稈均勻拋撒
水稻秸稈均勻拋撒是實施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的基礎。如何實現水稻秸稈均勻拋撒,采用哪種方式拋撒,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1、直接拋撒:水稻收割的同時進行粉碎拋撒。在收割機動力能滿足拋撒作業需要的情況下,可實現秸稈均勻拋撒。少部分老舊機型、動力不足的,可采取25-30厘米高留茬收割作業減少收獲時喂入量或降低收獲速度等方式,也能保證秸稈粉碎均勻拋撒。
2、二次拋撒:水稻收割作業同時,不能確保秸稈粉碎均勻拋撒的,在水稻收獲后用水田打茬機進行二次粉碎拋撒作業,二次粉碎拋撒作業時,要控制行走速度確保粉碎拋撒均勻。二次粉碎拋撒裝置以螺旋定刀式排列的效果較好。
3.無論采用哪種拋撒措施,必須保證拋撒均勻,不能成條、成堆,秸稈長度小于10厘米。總之,要千方百計保證秸稈粉碎后均勻地拋撒田面,達到作業標準。
二、 整地因地制宜
整地是實施秸稈還田技術的關鍵。水稻秸稈粉碎均勻拋撒后,在秋季采用翻旋結合的整地方式為宜,即深翻一年旋耕兩年。具體采用哪種方式整地,應根據土壤條件而定。
1、深翻整地:秋季秸稈粉碎拋撒均勻后,土壤水分達到適宜耕翻狀態時(土壤含水量在25-30),采用440等型號水田犁,進行秸稈翻埋整地作業,翻深18∼22厘米。要求翻垡均勻嚴密,不重不漏。翻耕作業時宜采用雙向梭形作業,減少塹溝。翻后要旋一遍,達到田面平整,旋深10-12厘米。
2、旋耕整地:秋季一些低洼或排水不及時土壤較粘地塊,秸稈粉碎拋撒后不適宜深翻作業,可采用旋耕整地作業。旋耕整地要求耕深13-15厘米,不重、不漏。在旋耕機的選擇上,目前以通軸型旋耕機較為理想,整地作業標準高。
3、對土壤含水量大、質地粘重不能翻旋作業的地塊,第二年春可直接“打白茬”作業。春季攪漿平地——花達水攪漿
秸稈還田的地塊要少上水,從埂上觀察水面僅占田間1/3—1/2左右,水層高度接近垡塊高度下1/3左右時或呈花達水狀態時,秸稈和土塊全部泡透時,把秸稈攪到泥里,防止漂浮。
三、泡田科學用水
泡田是實施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的重要環節,關鍵是控制上水量,應保持“花達水”狀態。
1、渠系:水田渠系必須實現單排單灌,串灌無法保證每個池子的水量都在“花達水”狀態。
2、泡田:泡田的關鍵是掌握好上水量和泡田時間。翻旋地塊上水量一般為全田平均土塊高度的2/3,田面保持“花達水”狀態,一般需3-5天可泡透。泡透后,水位在土塊1/3處時開始攪漿作業;可打白茬地塊上水泡田,以不出現秸稈漂浮現象為宜。泡田一般需5-7天,泡好、泡透后,田面保持“花達水”狀態時進行攪漿作業。
四、攪漿堅持標準
攪漿是實施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的核心,目的是使水稻秸稈攪入泥中,不影響插秧作業。
1、翻旋地塊攪漿:攪漿是秸稈全量還田技術的核心環節,關系到水稻插秧質量和保苗。攪漿須在田面“花達水”狀態下進行作業,確保秸稈不漂浮。通過攪漿把水稻秸稈全部攪入泥中。攪漿整地深度在13-15厘米,攪漿最理想效果是大部分水稻秸稈在距泥漿表層6 厘米以下,與泥混合呈膠泥狀態。攪漿作業要確保秸稈攪入泥中,高質量完成。攪漿平地后達到“寸水不露泥”,同時保證田面能夠形成不低于2厘米的泥漿層。攪漿后沉漿時間根據土質確定,一般5-10天。
2、打白茬:沒有翻旋的地塊直接上水泡田,但要避免水稻秸稈漂浮聚堆,一般需5-7天泡透。泡透后進行打白茬作業,作業深度一般在13-15厘米,把秸稈打到耕層下部,一般需作業2次,攪漿作業要細致、到位,不能漏攪,確保殘茬攪入耕層下部。作業后保持田面平整,并形成2厘米以上的泥漿層。一般沉淀5-10天后即可插秧。
可以秋季收獲后直接進行攪漿,效果更好,雜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