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系統廣角
淺談佳木斯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10/12 9:20:35

市老科協齊永清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大話題,也是一篇大文章,將貫穿于“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實踐的全過程,更預示中國農業將進行一次結構性調整的改革。習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制約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突出因素是結構問題。要堅持“加減乘除”并用,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這是總書記對我省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極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也是我市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路徑,更是我市振興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著力點和發力點。

    一、佳木斯農業綜合優勢得天獨厚

    佳木斯市幅員面積2.6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耕地面積近3000萬畝,其中市屬耕地面積1688萬畝。這里碧水藍天,地廣土沃,物產富澤,林茂糧豐,可謂風水寶地。

    (一)佳木斯區位優勢明顯。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三江平原是我省農業資源最富集的地區,覆蓋鶴崗、雙鴨山等五個市十八個縣(市)和農墾紅興隆、建三江等四個分局五十五個農場。其中,佳木斯是三江平原的主體,占全省耕地面積的七分之一,占三江平原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糧產總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商品量占全省四分之一。

    (二)佳木斯農業資源優勢明顯。三江平原是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是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3-5,是全國平均值的3-5倍,而且區域遼闊,地勢平坦,平均坡降萬分之一,利于機械化作業。轄區內農民人均耕地15畝,利于規模化生產。境內水資源豐富,畝均水資源占有量384立方米,比南方諸省高兩倍以上,利于水利農業發展。

    (三)佳木斯生態環境優勢明顯。全市現有林地面積26.6萬公頃,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223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5.7。擁有動植物物種近2400種。境內河流縱橫,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盛產鰉魚、鱘魚、鮭魚及“三花五羅”。境內有濕地自然保護區九個,其中國家級三個,省級四個,市級兩個。三江平原濕地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沼澤濕地”之一,三江平原被列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

    (四)佳木斯優質農業優勢明顯。佳木斯是國家生態示范市,富錦、同江、樺南是國家級農業生態縣。所有耕地、水域、草原、林地整體通過了無公害環境質量評價,具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條件。全市共有十三個國家級大型綠色食品原料   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86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0.9,所占比例全省第一。到2015年,佳木斯連續四年入選“中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

    (五)佳木斯農業科研優勢明顯。集中了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和水稻分院、省農墾科學院、省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研究所、省特產魚類研究所、省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六個省級農業科研院所。這些科教研單位落戶佳木斯后,共承擔國家部委、省、市課題1216項,獲得各級獎勵575項。培育農作物品種280多個,長期保障了全省主要農作物種源供給。

    二、佳木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農民收入結構不合理,持續增收水平低。目前看,在全市農民收入比例中,種植業占68,養殖業占28,其他產業占4。收入結構基本以種植業為主,而種植業又是高投入產業,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近四年增長以上,加之收獲費逐年增加,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經濟上探索了增加農民收入的路徑,但這些產業僅處于起步階段,尚未起到明顯拉動作用。

    (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規模經營水平低。我市農業經營主體仍然處于一家一戶獨立經營為主的狀態,土地流轉不到位,向種田能手集中不到位,規模化家庭農場組建不到位。雖然我市在生產實踐中形成了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但這些合作社在組織化、規范化上都不嚴密,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多數農民各自為戰,多數地塊分散經營。導致大型農機無法作業,一些農田基礎建設無法實施。

[FS:PAGE]

    (三)農產品品牌不突出,產業化水平低。一些知名品牌名存實亡,一些知名企業產品外掛品牌。“希波肉串”這個馳名商標已隨企業遷出,名噪一時的“雙歧因子”也以銷聲匿跡。新曙光牧業集團的產品掛靠了“北大荒”馳名商標,一旦北大荒集團自己的企業建成投產,這個商標將不能再掛靠。引進國際企業益海糧油和國內企業順達食品的產品,分別外運加掛“金龍魚”和“雨潤”商標。尤其是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品牌知名度低,沒有自主的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更沒有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業鏈精深加工企業。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抗風險能力低。我市面向農業的社會化服務主體數量少,類型不全,方式單一,水平不高,沒有形成競爭氛圍,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形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基本由農民承擔,而農民卻承擔著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雖然我們實行了農業保險,但理賠額度小,與農民投入不成比例。以水田為例,扣除承包費,每公頃水田生產成本為1萬元左右,若受災絕產,最高可獲理賠3000元。

    產生上訴問題原因很多,有主管與客觀的,也有歷史與現實的。就我市資源優勢變為資源型短板而言,主要在于精深加工不夠,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其根源在于很多人習慣吃資源飯、習慣小生產、習慣官本位的思維方式。過度依賴傳統發展路徑,過度依賴上面給政策。歸根到底是思想不解放,對新形勢、新理念理解不深不透,思維方式跟不上也不適應客觀事物發展變化。

    三、對佳木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建議

我市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圍繞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果菌蔬匹配、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做文章。通過農業生產方式的有效轉變和農產品結構的有效調整,徹底摘掉“原子號”的帽子,使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一)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上創新產能。佳木斯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確保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必須把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目標化、方案化、項目化。在“藏糧于地”上,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構建永久基本農田,大力推進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積極爭取黑土地保護和農業化學投入品零施用示范項目,推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農藥、化肥、除草劑“三減”計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術,積極施用可降解農膜,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依托三江連通工程,提高水稻種植面積和江水灌溉面積,集中力量建設“百公里綠色水稻長廊”和“百萬畝優質水稻示范帶”。努力提升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科技化、產業化、農機化、良種化發展水平,促進糧食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顯著增強。在“藏糧于技”上,重點發揮好省駐我市六個科研院所科研資源的最大效益,讓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領域創新中起到引領作用。應組織科技聯盟,集聚科技要素,著力推廣優質高效作物、優質專用品種、領先科學技術等,把“藏糧于技”落到實處,最大程度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

    (二)在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創新產業。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有機結合,拉長產業鏈,延長增收鏈,提升價值鏈,形成接二連三的產業鏈。要發展產業聯盟,培育壯大產業化大型龍頭企業,依托大品牌和大項目帶動,加快推動農產品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加工,擴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要推動產業交叉融合發展,把種養業、加工業、營銷業、服務業等緊密連接起來,讓涉農產業的潛能釋放最大化,著力解決“糧頭工尾”、“農頭工尾”的突出問題。要放大創新產業視野,依托我市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文化資源,發展三江平原濕地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和農耕體驗、鄉村工藝等新型產業,讓創新產業的觸角得到有效延伸。

[FS:PAGE]

    (三)在“互聯網+”上創新業態。“互聯網+”已成國內外各領域拓寬營運渠道的重要抓手,我市要徹底解決“種強銷弱”和糧產量高附加值低等突出問題,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破解相關難題。通過“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打通農村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環節,降低成本,暢通銷售渠道。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業態創新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重構農業產業鏈,搭建創新服務平臺,提升農業經濟的生產力和創新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挖掘數據價值帶來的作用,促進農業智能管理和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在“互聯網+”上,湯原縣開了好頭,由民間籌資2000萬元,在全省首創美麗鄉村網絡公司,打造全縣電商平臺,計劃全縣村村通。各地應予參照,各有關管部門應予扶持。

    (四)在土地流轉與經營上創新規模。全面開展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加速土地規范流轉進程,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業服務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全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推進聯合經營、合作經營、股份經營等多種方式發展進程。樹立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引領、農機合作社入股、經營大戶示范等多種規模化種植和養殖典型,把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民合作規范化、生產過程科技化、生產服務社會化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推進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811.8萬畝,占集體耕地面積的67.2;截止去年底,全市注冊各類新型經營主體8045個,輻射農戶9.98萬戶,占農戶總數的29.7。土地流轉和經營主體都有一定數量,但都欠缺規模,應加大力度引導。特別要在搞活農業農村體制機制上做文章,加快土地流轉進程。土地流轉的力度越大,機械化發展、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品牌化運作、標準化管理才能越到位。

    (五)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上創新標準。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管理,通過強化行政監管,構建責任體系,層層簽訂責任狀等措施,使各地按照標準引領、良種支撐、良法配套、良田種植的要求,圍繞優質、綠色、營養、安全的原則,推動糧豆、畜禽、果蔬、奶品、水產品、食用菌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要制定地方特色優質農產品標準,研發推廣確保優質農產品的標準種養方式,擴大標準化大田、標準化菜園、標準化養殖場、標準化池塘覆蓋面,確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的可靠性。推動無公害農產品向有機綠色食品升級,打造綠色、有機食品強市。目前,我市總共有綠色食品企業46家,標志138個;有機食品企業7家,標志13個。總的看,有機綠色食品的加工企業和認證數量偏少。市里應比照相關市(地)作法,由市財政劃撥專項資金,獎勵有機、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支持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發展,加快把大糧倉,變為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的步伐。同時,要形成農產品生產安全監管的高壓態勢,完善從土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包裝標識和流通監管,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全覆蓋,促進農產品質量提檔升級。

    (六)在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上創新活力。在品牌建設上,我市農產品現有馳名商標2個,著名商標10個,國家地理標志6個,與品牌大而多的市(地)比、與我們自己的優勢農業比,沒有充分顯現品牌效應,應加大品牌整合與創建力度,打破封閉、狹隘和各自為戰意識,舉全市之力,整合原品牌、創建新品牌、掛靠大品牌,靠品牌的影響力和牽動力,提振我市農產品名望。在市場開發上,突出農產品市場體系和現代農產品物流網絡建設,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重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流通領域延伸,整合優質農產品資源,推進電子商務、農超對接和綠色食品專賣店等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突破“種強銷弱”的瓶頸,由“種的好”向“賣得好”轉變,倒逼“種得更好”,進而賣的更好。

[FS:PAGE]

    (七)在發展外向型農業上創新渠道。借鑒引進象嶼集團、金瑪集團等實行訂單倉儲的成功經驗,積極引進工商資本注入農業領域,解決農業和農民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努力開發外埠訂單農業。特別要發揮我市毗鄰俄羅斯和同江中俄跨境鐵路大橋的優勢,瞄準俄羅斯市場需求,加強對俄標準化果蔬出口基地建設,擴大適銷對路優質高效果蔬新品種種植面積,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和出口能量。發揮我市在俄長期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基礎優勢,加強對俄政府間的溝通,搭建好對俄貿易平臺,加大對俄農業資源合作開發力度,逐步引領對俄農業開發和對俄貿易向組織化、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