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么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現代化、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首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產生最大效率;
 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后,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講的是運用什么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著重在于農業的科技進步,包括從良種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到使用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目前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約為56、農業全程機械化率約65。
 經營體系講的是如何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實現優化組合,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其次,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入世之后,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對農業各種各樣的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幾年豐收就和國家的支持保護政策分不開。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所以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此過程中,要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補貼方式,因為要符合WTO規則中對農業支持保護的規則。所以正在進行的東北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提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么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發生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現象,但是中國的國情是很難在短期內讓大量的農民退出農業來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經營,這需要條件和時間。
 第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只有在農業人口大規模轉移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第二,農業科技要有明顯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作基礎;
 第三,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幫著辦。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要通過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形式讓承包土地的農民,對于流轉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實、更有信心;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小農戶提供現代農業技術、經濟服務,讓各種各樣的農業現代裝備,更好地服務于小農戶的生產。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應當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而不是簡單地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要把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