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
    同江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南岸三角地帶,地處東經132°18′22″~ 134°07′01″,北緯47°25′47″~ 48°17′20″之間,轄區東與撫遠市接壤,南與富錦市、饒河縣為鄰,西隔松花江與綏濱縣相對,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下列寧斯闊耶相望,沿黑龍江中心線有170公里的中俄邊境線,是黑龍江沿邊開放帶的重要口岸城市和三江平原上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轄6鎮4鄉、6個國營農場,總人口21萬人。現有耕地面積15萬公頃,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生產水稻、玉米、大豆等,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和“十三五”規劃要求,按照同江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立足市情,發揮優勢,研究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思路”的具體要求,我們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等方面開展了調研,并提出了農業構建“三區一帶”的建議。
    一、同江市農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形勢
    1.1農業結構調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同江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特別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種植為主的糧食生產局面,三大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3.73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91.5,常年糧食總產量在9-1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增長,2010年、2012年、2014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在糧食生產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1.1糧食作物比重過大,經濟作物弱化
    農民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糧食種植面積占比過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小。因蔬菜、瓜果、林特產品等經濟作物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較高,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不高,農民收入單純依靠種植糧食,農民收入渠道單一,糧食產量和市場價格的波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較大。特別是隨著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實,國內糧食價格逐步與國際糧價接軌,高糧價給全市農民帶來的紅利逐漸減少,對農民增收帶來巨大的壓力。
    1.1.2糧食作物生產不占優勢
由于受地處黑龍江省第四、五積溫帶的制約,高端糧食品種少,所生產的糧食都是“大路貨”,大多數以原糧的形式銷售到糧庫,生產不了高端優質糧食作物,打不出高端品牌;由于地處邊境,運距較遠,存在生產資料價格高、糧食銷售價格低的“剪刀差”問題,比較效益不高;由于玉米、大豆種植面積占比過大,結構不優,產品質量差,存在賣糧難的問題,單純追求糧食產量的種植方式走進了“死胡同”。
    1.1.3畜牧水產養殖業發展滯后
    主要因為全市人均土地面積較大,前幾年由于政策利好,農民單純依靠種植業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收入。畜牧水產養殖業發展緩慢,農民缺乏必要的養殖技術,養殖設施簡陋,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市場價格不穩,養殖效益較差。漁業生產以捕撈為主,水產養殖規模小、總量少、標準低、效益差,沒有形成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再加上受金融貸款政策影響,養殖業獲得貸款難度較大,缺少資金扶持,農民發展畜牧水產養殖業的積極性不高。
    1.1.4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緩
    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共有11家,其中佳木斯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僅有5家,這些企業都存在加工能力不足、產品種類單一、精深加工水平低、產品處于低端、市場競爭力不強、品牌建設力度不夠、產業鏈條短等問題,綠色食品產業沒有形成整體市場優勢,引領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
    1.2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具備的優勢
    1.2.1生態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概括為“沿邊、沿江、沿山、沿路”四大特征,地處三江平原,境內森林、草原、濕地、江河覆蓋面積大,生態多樣性保持較好,沒有工業污染,大氣質量屬清潔級水平,是國家免檢區域。
    1.2.2氣候優勢
    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短暫,冬夏分明。夏季炎熱,雨熱同季,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和干物質積累。冬季寒冷漫長,封凍期長達6個月,有效抑制了病蟲害的發生,農田施用農藥量較少,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能夠確保農產品的質量。
    1.2.3資源優勢
    屬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壤以黑土、草甸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質疏松,化肥施用量較少,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具有土凈田潔、空氣清新、污染源少的生態資源優勢,具備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有利條件。
    1.3農業結構調整面臨的新機遇和新形勢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同江市農業結構調整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3.1國家政策調整倒逼農業結構調整
    國家糧食收儲政策不斷調整,2014年大豆實行了市場目標價格制度,2015年末國家降低了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提高了收購標準,這“一降一提”大大壓縮了玉米種植的收益空間,成為倒逼種植結構調整的動力。
    1.3.2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當前國內農產品消費需求呈現向有機、綠色、優質農產品增長的趨勢,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機綠色食品的市場消費空間會逐步擴大,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預期效益會不斷提高,我們在綠色食品產業方面具有較強的供給優勢。
    1.3.3工商資本加快進入拉動農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隨著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步伐不斷加快,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給農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和營銷渠道,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
    1.3.4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助力農業結構調整
    在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中,培育了一批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奠定了組織基礎。同時,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創新,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利保障,給全市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對農業結構調整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目前,推進結構調整既是高起點上的主動作為,也是問題導向的順勢而為。全市應搶抓機遇,立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用“大綠色、全覆蓋”的發展理念,及時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
    二、同江市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調整方向
    2.1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總體部署,依托農業發展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品質量為核心、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導,突出提升質量、突出提高效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強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創新,加強信息引導,尊重農民意愿,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2調整方向
    結合同江市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農業生產條件等農業空間分布狀況,本著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變自然優勢為經濟優勢的原則,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以農產品全部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為目標,統籌各種作物種植比例、促進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推進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并進,有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開辟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新途徑。結合全市各鄉鎮經濟發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致力于發展適宜性農業,引導農民念好“江河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實施“三增一減”和“提質增效”措施,因地制宜增加水稻種植面積、增加高蛋白食用型大豆面積,增加雜豆和果蔬、林特產品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實現由注重糧食生產數量向注重糧食生產質量轉變。同時,注重調整玉米種植品種結構,結合玉米精深加工企業原料需求,推廣種植角質玉米品種。結合發展畜牧養殖業,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等牧草。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基礎上,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把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引入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通過互助合作、股份合作、引入工商資本等形式,逐步由單純的種養業向加工領域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市場營銷,抓住“互聯網+”給農產品營銷帶來的新機遇,引導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網上宣傳銷售,開辦網上專營店、旗艦店,實行線下體驗、線上銷售模式,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推介,培育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引導分散的農民、合作社開展網上銷售,通過點對點營銷、定制營銷、體驗式營銷等多種方式,將全市具有明顯“綠色、生態、安全、優質”特征的農產品的“差異化價值”賣出來,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收益。
    三、同江市農業結構調整目標與建議
“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業結構調整目標為構建“三區一帶”農業發展格局(圖1)。“三區”即將東部鄉鎮發展為綠色畜產品主產區和綠色雜豆主產區;西部鄉鎮同撫公路以南區域及臨江灌區覆蓋區建設成糧食主產區;同撫公路以北區域建設成林特產品、果蔬及外向型農業主產區;“一帶”為沿松花江、黑龍江及其支流建設成為名優特魚等水產品養殖帶。真正把優勢調強、產業調大、布局調優、效益調高。在全市形成水稻面積6萬公頃、玉米大豆輪作面積5.3萬公頃、雜糧雜豆面積0.7萬公頃、果蔬等經濟作物面積0.7萬公頃、牧業飼草飼料面積2萬公頃、漁業養殖水面2萬公頃的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綠色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友好、產品質量優良、經濟效益顯著的循環型農業發展新格局。   
3.1.1區位分析
    該區域包括臨江鎮、金川鄉、八岔鄉、銀川鄉,現有耕地面積6萬公頃。劣勢是耕地平均海拔高度44-48米,農田基礎設施薄弱,地勢低洼,易受內澇災害影響,土壤多為草炭土,透水透氣性較差,地溫提升較慢。地處黑龍江省第五積溫帶,農作物生長期短,糧食作物單產相對較低,種植效益較差,主要作物為大豆、玉米等,糧食生產沒有優勢和出路。優勢是該區域被勤得利農場在中間將同江市東西兩部分隔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遠離市區,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適合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特別是綠色畜產品和綠色雜豆生產;該區域地處全球肉牛、肉羊等畜牧養殖業的“黃金帶”上,具有發展畜牧養殖業的獨特優勢,適合生產高端品牌的綠色畜產品;八岔鄉現有2013年特大洪災造成的沙化地近266.7公頃,可用于建設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利用與撫遠市交通距離較近,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有利于農產品的外銷和運輸。
    3.1.2畜牧業發展路徑及目標
    一是實施“糧改飼”,建設綠色飼料基地。在八岔鄉、銀川鄉、金川鄉調整出低洼易澇的耕地3.3萬公頃,實施“糧改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種植飼草和飼料用糧,用自產的優質飼草飼料發展畜牧養殖業,畜禽糞便還田作為有機肥種植飼料,形成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聯系的綠色食品循環產業鏈。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高標準養殖基地。通過政策引導農民參與分散養殖和招商引資引入大型企業規模化養殖肉牛肉羊,畜禽養殖采取舍飼精養的模式,高起點、高標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畜牧養殖設施,專業生產綠色食品級畜產品,打造高端畜產品品牌。三是創新經營模式,帶動農民參與。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引導農戶與養殖企業以土地入股方式合作,參與發展畜牧養殖業。以同江市現代農業公司現有0.53萬公頃耕地作為建設初期招商引資飼料用地,合理收取適當的承包費,提供給養殖企業種植飼草飼料。大力推廣農牧結合、糧草兼顧、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大力發展優質肉牛肉羊產業。推廣種養專業戶和家庭牧場繁育、規模化養殖場育肥的發展模式。四是強化技術服務,確保綠色發展。在全市強化畜牧業主導地位,按照“畜群畜種結構合理化、牲畜品種優良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疫病防治網絡化、產品營銷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堅持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的原則,積極實施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市場化服務,進一步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的同時,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吸納社會資金和金融貸款,加快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同時,加快牲畜品種改良步伐,積極引進優良肉牛、肉羊品種,大力推廣凍精配種技術,提高畜禽良種化率,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畜牧業。建議該區域調整目標,到2020年發展綠色食品級飼草、飼料用糧種植3.3萬公頃,實現原料自產自用,就地過腹增值,養殖肉牛10萬頭、肉羊10萬只,保證肉牛、肉羊均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3.1.3綠色雜豆發展路徑及目標
    精選適合該區域種植的雜豆品種,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實行連片規模化種植,全部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種植管理。創新雜豆收獲方式,探索采取機械收割,提高收割效率。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網上電商銷售,提高種植效益。建議該區域調整目標,綠色雜豆種植面積達到0.7萬公頃。
    3.2建設綠色食品糧食生產區
    3.2.1區位分析
    該區域包括同撫公路以南及臨江灌區覆蓋區兩部分,主要有三村鎮、同江鎮、青河鎮、樂業鎮、向陽鎮、臨江鎮、金川鄉,耕地面積10萬公頃。該區域發展糧食作物種植的優勢是土地開發較早,地處黑龍江省第三、四積溫帶,積溫較高,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種植技術先進,種糧技術水平較高,農作物高產穩產;土地平坦、已建成臨江灌區、三村灌區,青龍山灌區同江區在建,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比較完善,種植業基礎條件具備,確定為全市的糧食主產區。
    3.2.2綠色食品糧食發展路徑及目標
    一是實施“井改渠”,打造江水大米品牌。合理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提升口糧生產能力。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充分發揮三村灌區、臨江灌區和青龍山灌區同江區的作用,改井水灌溉為地表水灌溉,保護地下水資源。通過實施江水灌溉,提升水稻品質和口感,打造黑龍江江水大米品牌。二是推廣糧豆輪作,優化糧食作物結構。積極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提高地力、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減少玉米種植面積,適當擴大食用型大豆種植面積。優化調整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作物品種面積。三是搞好科技培訓,提高科技含量。集成推廣區域性、標準化、可持續的高產高效優質技術模式,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發展,提升糧食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通過設施挖潛、科技挖潛、機制挖掘,實現糧食主產區提質節本增效,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五是落實“三減”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抓好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市推廣普及綠色食品生產技術,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等農業“三減”措施,發揮好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的作用,強化農業投入品源頭控制和田間監管,堅決杜絕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引導農民多施用農家肥、有機肥,少用化肥。推廣使用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在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的同時,注重提升糧食品質,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六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出臺實施扶持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具體措施,高質量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建議該區域調整目標,水稻面積發展到4.7萬公頃、玉米大豆輪作面積控制在5.3萬公頃。
    3.3建設綠色果蔬、林特產品及外向型農業生產區
    3.3.1區位分析
    該區域包括街津口鄉、三村鎮部分村屯,耕地面積為1.3萬公頃。該區域優勢為為沿山、沿江、沿邊地帶,森林、水面資源豐富,對俄出口果蔬基地分布于此,大多數耕地土壤為黑油沙土,滲水透氣性良好,適合發展對俄出口果蔬種植;街津口鄉有街津山國家森林公園,具備發展林下經濟和休閑旅游產業的獨特優勢,可利用林地資源發展食用菌、黑果花楸、五味子、刺五加、人參、三七、西洋參等種植和加工。林下蜜蜂養殖、林下養殖畜禽,養殖歷史悠久、技術成熟,適合發展林特產品生產。
    3.3.2綠色果蔬、林特產品、外向型農業發展路徑及目標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綠色果蔬生產。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建設設施果蔬生產基地,強化技術指導服務,依靠科技支撐提高設施蔬菜產出率、改善生產裝備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抗風險能力、多渠道籌措資金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促進果蔬生產提質增效。二是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對俄果蔬出口。發揮二村、頭村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依托新遠東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對俄出口優勢,重點發展設施蔬菜種植和適合對俄出口的露地馬鈴薯、甘藍、胡蘿卜、圓蔥等蔬菜種植。發展葡萄、西瓜、甜瓜等瓜果種植。三是依托口岸優勢,發展對俄外向型農業。中俄口岸及黑龍江跨江鐵路大橋、換裝站均在該區域,出口條件便利,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橋頭堡。充分利用俄羅斯遠東地區耕地面積大的優勢,在境內外建設合作開發糧食生產基地,在境內建設對俄出口果蔬基地,利用兩種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效益。建議該區域調整目標,發展果蔬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0.7萬公頃、林特產品生產面積5萬公頃。
    3.4建設沿江名優特魚水產品養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