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陳依男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集約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湯原縣根據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升攻堅行動,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實現新突破”工作任務,按照市、縣老科協工作要求,就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在廣泛聽取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所在鄉鎮、村負責人和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建議后形成調查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湯原縣位于三江平原西部,小興安嶺東部,因湯旺河沖積平原而得名。東臨口岸城市佳木斯,西連紅松故鄉伊春,南望古城依蘭,北接烏金之都鶴崗,地貌特征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大體構成“三山一水四分田,一草一路和莊園”的格局。縣域總面積3420平方公里,下轄10個鄉鎮(4鎮、6鄉)、137個行政村,駐縣2個國營農場(湯原農場、梧桐河農場)、1個省屬監獄(香蘭監獄)和1個省屬森工林業局(鶴立林業局)。截至2023年末,總人口23萬,有漢、朝鮮、滿、回等20多個民族。區域內耕地面積259萬畝,其中縣屬耕地面積168.58萬畝,是全省水稻、玉米、大豆主產區,是中國北方粳稻優勢生產區,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常年保持在20億斤左右,2014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湯原縣歷史悠久,人文底蘊厚重,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商周時期為古肅慎故地,境內有隋唐陶家灣古堡、遼金郎家津古城、元代桃溫萬戶府等遺址,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一類革命老區。境內有松花江、湯旺河等大小河流30條,泡沼100余處,水資源開發潛力較大;特別是引湯灌區,是以湯旺河為灌溉水源的自流引水大型灌區,始建于1958年, 經過半個多世紀苦干實干,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2.5萬畝,被譽為黑龍江的“紅旗渠”。森林覆蓋率39.6%,是全省生態環境最好的縣份之一;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被譽為“興安明珠、三江翡翠”。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主體和工程進展情況,2011年開始高標準農田建設至今,共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11年至2018年,機構改革前多個部門分頭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在此階段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9.94萬畝。
2.第二階段:2019年,機構改革后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1)2019年至2021年,建成17.76萬畝,目前已通過了驗收并投入使用。具體情況為:
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0.85萬畝。總投資102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020萬元。
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4.37萬畝。總投資4406萬元,其中中央資金4406萬元。
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2.54萬畝。總投資16014.18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3504.18萬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資金2510萬元。
(2)2022年至2024年,總建設面積26.14萬畝,其中新建面積18.19萬畝,改造提升面積7.95萬畝。項目尚未竣工。具體情況為:
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8.19萬畝。總投資2343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0993萬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資金2437萬元。
2023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提升7.95萬畝。總投資7852.59萬元,其中中央資金6692萬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資金556萬元,縣級配套604.59萬元。
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尚未下達。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75.89萬畝,占湯原縣現有耕地面積168.58萬畝的45%,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基礎保障。
(三)主要推進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通力合作,形成建設合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湯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強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此提出明確要求,職能部門需密切配合,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共同目標,按照職能分工,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及時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機制保障,有效推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開展。
2.合理規劃布局,突出建設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區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合理確定建設重點,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依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合理確定建設區域,并與永久基本農田調整補劃工作動態銜接,新建項目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改造提升項目優先安排與新建項目接壤區域,通過新建、改造提升兩種方式,優先對兩區永久基本農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結合坡耕地治理、侵蝕溝治理建設等工程措施,深入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用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深翻深耕等提高地力措施的投資,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提高農田抗災減災能力、農田排灌能力和農機作業能力,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出效率。
3.規范工程管理,嚴格項目監管。認真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質量保證體系和安全控制體系。公開招標確定項目財務決算審計單位,對項目開展審計,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通過招標確定高標準農田項目初步竣工驗收服務,初步驗收合格的項目再申請市級驗收。對高標農田項目建設中的部分單體工程開展第三方質量檢測,有效認定高標準農田項目單體建設質量,為驗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強化全程技術指導,開展常態化質量評估,核查建設內容、工程質量、資金使用、管理制度落實情況,按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加強督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推進。
4.加強宣傳與輿論監督。通過加強宣傳,讓農民和公眾直觀地了解高標準農田的優勢和效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廣泛宣傳、引導各項目村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全過程,并鼓勵和支持媒體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公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上下聯動、形成合力,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并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整體推動全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和糾正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確保項目的質量和效果。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的成效
湯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項目區田間道路通行能力明顯增強,田間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增強,農田機械耕作條件大幅度改善,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一)經濟效益
切實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通過項目實施,零散的田塊得到合理歸并,有效耕地面積增大,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深翻深耕等提高地力措施提升了耕地質量,生產成本節約,項目區農業產值增加。項目區道路通達率達到100%,極大改善了農業機械化交通條件,改善田間附屬設施配套狀況,推進了規模化經營。加速了土地有序高效流轉,提升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經營水平,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廣應用,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等轉變,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二)社會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基礎設施節約集約用地,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就業機會增加,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進城務工情況,拓展了農民增收的途徑,提高了農民的滿意度。
(三)生態效益
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生態環保,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生態農業技術,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農田防護建設,在改善農田防護能力、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加強了農田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作,著力改善和維護了農業生態系統、土地生態環境的穩定,實現了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田的生態效益。
三、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情況
2019年開始,明確了高標準農田管護責任和具體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參與、責任明確、協調順暢、保障有力的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努力做到“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高標準農田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麥”的原則進行工程建后管護,目前,建后管護工作大多由村里負責。經了解,目前已建成的路、渠、溝、涵等全面配套設施,運行情況基本正常,項目大部分工程運行良好,暢通的溝渠、四通八達的機耕道路,整體上體現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的優越性,農民們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都非常滿意。但從全縣的情況來看,“重建輕管”的情況依然存在,路、渠、溝破損得不到及時維修,沒有專人負責管理等。
四、存在的問題
1.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認識有待提高。個別鄉鎮、村和群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實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導致項目建設前期、項目施工進場、項目建設中的施工遇阻等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會占用一定的耕地并涉及耕地的權屬調整,例如修建道路、渠道會占據部分耕地面積,農民對土地權屬問題極為敏感,在具體開展工作過程中出現施工進度比較緩慢或項目變更調整較多的情況,這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較難攻克的難點之一。
2.對高標準農田管護意識有待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少則涉及幾百畝、多則上千畝或數千畝土地,按照現代農業和農業機械化規則進行土地平整后的高標準農田具有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各項基礎設施都是經過統一的整體規劃進行實施,并且達到提升項目綜合效益的最終目的。但是,農村實施土地承包責任制,大部分農村土地都承包給各個家庭,雖然也有部分土地流轉,但是土地流轉程度并不高,多數耕地仍由農戶單家獨戶耕作,承包田地的農民主要考慮的是自己家土地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配套設施帶給自身的利益關系,在進行農田灌溉和排水時考慮的是適合自己的農作物和時間,而不會從全局出發對整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設施進行通盤考慮,致使高標準農田建設所修建的渠道、機耕道路等工程設施和防護設施工程受損,有的甚至是遭到人為破壞,一些農民甚至將灌溉工程的材料、零部件私自卸下帶回家中。高標準農田現代經營模式與農村單家獨戶傳統經營模式的沖突,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期管護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
3.高標準農田建設后期管護資金來源不足。以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由多個部門共同承擔,各部門項目建設投資標準不一、建設標準不一、建設內容不一,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各有側重,當項目建設并驗收完成后,項目都已將工程手續移交給了各項目鄉鎮,國家財政不再給予后續的資金投入,并不對其項目的后期管護費用提供額外資金的投入。
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后期管護主要由鄉鎮政府(市)負責管理和維護,在大多數項目區中鄉鎮財政較為緊張,大部分村集體的經濟基礎還較為薄弱,用于項目管理和維護沒有專項資金,使管理和保護高標準農田項目的難度增大。
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主體實際為村民委員會,過去一直強調誰受益、誰管護,這對于總的管護原則是對的,但如果管護工作全部由村民委員會管理,人工、經費由他們負擔,從實踐來看是不太可行的。經費落實困難等不足則顯而易見,村委會在接收項目后,村集體無法獲得相應的資金,造成項目后期的管護資金缺乏多種渠道的來源支撐,沒有多余的資金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和維護,造成項目后期管護工作淪為空談,直接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期的管護工作無法正常運行。個別項目區設施較陳舊,因管護資金落實不到位、管護機制不健全、農民管護意識不強等,使得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移交給當地政府后缺少管護,加上農田基礎設施是公共財產,村民很少有足夠的動力去自覺維護,少不了受到人為和自然的損壞,而高標準農田的工程量面廣、點多,散布在項目區的農田中,發現問題并獲得全面了解較難,項目區內部道路、水渠等得不到有效維護,致使部分工程建后不久就出現損毀,使農田工程不能使用到正常年限,降低了工程投資效益,不能長久發揮應有的效益。
4.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強化項目建設過程的監督管理是項目高質量建成的保證,由于政府機構改革,2019年湯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由原來的發改委、財政局、國土局、水利局4家單位,經過改革后,高標準農田建設由農業農村局統一實施管理,原農田建設骨干管理人員流失,人員編制大量縮減,專業管理人員嚴重不足,導致監管工作捉襟見肘。
五、意見和建議
完善機制,做好建后管護工作。“三分建,七分管”,高標準農田管好、用好,才能發揮長久效益。
1.要加強對項目工程建后管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對項目資金所建農田基礎設施的建后監管與考核力度,并將考核情況作為各地申報后續涉農項目的重要評審依據。在項目驗收合格移交后,把管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明確補貼機制和使用方法,確保項目工程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要發揮鄉、鎮、村管護高標準農田的主體作用,落實責任,強化考核,督促項目鎮、村、群眾積極做好建后管護工作。
2.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制度層面上明確管護主體,安排好管護資金,落實管護責任。確保管護資金到位的情況下,應該完善基礎設施的監督管理,將出臺的政策措施一一落地,并且充分監督專項資金的使用,使得基礎設施的管護真正進入一個合理狀態,在建設之后能夠長期服務于高標準農田,悉心養護,長久的可持續運行,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
3.要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管護工作的宣傳,不斷增強項目區廣大干部群眾對項目工程的管護意識。要以正面的引導為主,耐心細致地做好農戶工作,并且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以及宣傳欄、群眾會議、黑板報、宣傳標語等形式,大力的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期的管護制度及意義,以此來增強廣大農戶的管護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明白并了解自己不但是項目的受益者,也是整個項目后期管護的中堅力量,基于這樣的前提,才能充分的調動項目區內農戶的積極性和責任管護意識,以此來增加他們的責任感,才能更好的管理好項目,使得項目能夠長期有效的利用下去。
4.加強農田建管人員的培訓以及充實建管隊伍。農業農村部門作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設單位,在工程的推進及質量管理上不能完全依賴監理單位。這就需要組建一支專業的隊伍來參與工程管理。一是在現有單位中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專業隊伍,參與工程建設,技術骨干做好工作經驗的“傳幫帶”,積極參加各項培訓,結合實踐工作,培養充實的后備力量。二是申請招聘對于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通過實踐鍛煉,培養能承擔起相應工作的專業人才。三是適當考慮返聘原農田建設相關崗位技術骨干。通過組織定期培訓、短期借調、長期返聘等形式充實農田建管隊伍。
(作者系湯原縣老科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