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川縣老科協 關曉明、陳永貴
綠色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我國的綠色食品產業已有20多年的長足發展,綠色食品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和生產技術體系,已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
樺川縣地處佳木斯、鶴崗、雙鴨山三個城市的三角中心經濟區,境內有同三、哈同、掛撫公路、特佳、佳前鐵路,境內有松花江全長97.5公里,擁有國家級一類口岸。作為佳木斯東大門,距佳木斯僅29公里,作為佳木斯的“衛星城”,實現同步發展。全縣幅長面積2268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105個行政村,6個縣屬農村、牧場。全縣總人口達15萬人,擁有耕地210萬畝,種植水稻面積13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1.9%,是三江寒地水稻種植的發源地??h內有四大灌區,松花江直流灌溉面積達到60萬畝,造就了樺川大米的好品質。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有機綠色水稻的發展速度,全縣種植綠色水稻面積達到80萬畝,占水稻總面積61.5%,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有機食品加工企業8家,綠色識企業27家,綠色食品標志12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
隨著綠色水稻生產的發展壯大,成立了15家合作社,聯合組建的農產品合作聯社,采取“龍頭企業+科技公司+合作聯社+水稻合作社+農戶”的生產運營模式,以科技打造農產品可視化溯源,提升消費者的信譽度,提升農民的市場意識,提升農產品市場化銷售增值空間。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按照綠色農業上發展的要求,綠色食品產業化,堅持“打有機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有機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新的科技亮點不斷涌現,出現了稻魚、稻蟹、稻鴨共生模式,生產出優質綠色稻米,副產品和水產品,提升稻田的綜合經濟效益。
近年來,樺川縣立足于稻米主要產業的優勢,不斷培育壯大,發展綠色稻米加工企業,全縣共建規模以上稻米加工企業5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場龍頭企業13家。在付士、三綠源、星火米業為龍頭的稻米加工企業的帶領下,稻米加工企業不斷擴大,通過ISO9000、Haeep、GAP等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實現22家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的企業11家。付士米業的“付士牌大米”獲得國家馳名商標。
樺川縣非常重視農業電商的發展,組建“互聯網水農業指揮中心+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的新型營銷模式,開辟了大米微信賬號,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進入有機樺川微信平臺,展示出綠色大米、有機大米、新米預售、認購田地等新型銷售模式。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在電子商務平臺實行產品的銷售以達30家。運營銷售額達到1706萬元。
樺川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縣內有豐富的種植經驗,水稻生產水平較高,水稻生產基地較好,生產能力相對穩定,但是仍然存在著,綠色稻米生產規模急需擴大,一家一戶種植綠色食品標準,龍頭企業拉動能力不強,品種多樣化,品牌營銷力度不夠,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加大等問題。一是綠色水稻種植基地急需擴大規模。全縣水稻種植面積130萬畝,綠色水稻種植面積80萬畝,占水稻總面積的61.5%,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二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在把握種植技術的各環節中,很難保證綠色食品生產標準,也很難生產出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產品。三是龍頭企業牽動能力不強?,F有的龍頭企業的訂單生產的規模較小,全縣55家稻米加工企業僅有5家與農戶簽訂合同,實行訂單生產,而且訂單面積不足20萬畝,僅占綠色水稻種植面積的25%,四是水稻種植品種多而雜。全縣種植的水稻品種多達幾十個,這些品種的產量、品質、口感、千差萬別,很難保證綠色食品標準。五是品牌營銷力度不夠,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農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僅靠政府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展示會,很難推廣“樺川大米”、“互聯網+電商平臺”初現規模,農產品的價值建設有充分實現,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增值空間還很大。六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由于縣財政較為緊張,對綠色食品生產發展資金的需求無能為力,同時,缺少社會資金的投入。
堅定不移的發展綠色農業,立足樺川的主導產業,不斷擴大綠色水稻種植面積,解決綠色稻米產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強化各種措施,推進綠色稻米產業升級。
一、 落實農村政策,推進綠色水稻種植面積省級。
完善農村承包土地“三技分置”制度,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民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發揮縣、鄉、村農村土地流轉平臺作用,引導農業將土地向水稻合作社轉移??勺《喾N模式:一是“股田制”。農民將承包的土地使用權作為一種物權,一起作為資本入股,按股分紅,使土地使用權為資本形式進行流轉。二是“出租”,指農民將土地使用權有償讓與他人的行為。三是“轉讓”指原承包方,將承包土地使用權轉給第三方。四是“互換”農民為了綠色水稻規?;N植,將自己承包的土地使用權與相關的農民的對等或約定一定數量的土地使用權相互交換。五是“代耕”,農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委托水稻合作社代耕管理。農民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方式,使土地有效轉移,向水稻合作社、聯合社、稻米企業專業,擴大綠色水稻種植面積,使前線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10萬畝以上,占全縣水稻總面積85%以上。
二、落實好各項技術,推進綠色稻米體系建設升級
圍繞綠色農業發展的需要,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技術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技人才體系,依托樺川縣稻米產業的優勢,組建綠色水稻生產研發中心,同時,建立相應的試驗站。圍繞綠色水稻生產的發展,提供信息服務,為用戶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服務,為綠色稻米產業的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提升農域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要以“推廣法”為依據,穩定農技推廣機構的隊伍、人員、續費和經營服務,加強縣推廣中心的管理,完善內部功能,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及運營機制,調動廣大干部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中心的作用,為綠色水稻生產獻計出力。同時,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為綠色水稻生產作出貢獻。要加強農民的科技培訓與服務,通過示范基地、專家教學、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多渠道開展綠色水稻生產操作技術規程的培訓。使生產出的綠色稻米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標準。
三、落實好保障機制,推進綠色稻米知名品牌升級
目前,樺川縣綠色水稻種植面積80萬畝,有機水稻種植面積5完畝。有機食品企業15家,標志21個,綠色表示企業56家,綠色食品標志186個,無農害標志697個,農產品地理標志6個。為了加快有機綠色水稻生產大發展,使綠色產品提檔升級,要求“三品一標”的申請和管理上,要嚴格把住證前申請關,同時,加強證候的監管力度,每年對“三品一標”市場進行專項析查,質量抽查、對“三品”認證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三品”銷售單位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假冒和亂用標識等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重點檢查“三品一標”企業的日常管理,生產記錄檔案,和包裝標識規范化使用情況?!叭芬粯恕逼髽I上市產品是否按認證標準的產品品種、數量、使用標志。綠色食品編號、是否規范無誤,企業的法人、地址、商標等情況是否真實,從而爭創國家名牌大米,使三綠源、星火、華康稻米加工企業在省、市名牌企業在基礎上提檔升級,使品牌經濟在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得到提升。使綠色大米品牌化運營。
四、落實好電商平臺,推進綠色稻米銷售模式省級。
一是實施“互聯網”+“物聯網”,助推綠色水稻產品,步近溯發展。打井監控,田間水稻漲勢,一目了然。精準判斷客戶群體的需求;實行“互聯網”+“物聯網”模式,客戶在手機端登錄APP,就可以看到合作社種植水稻整地、播種、育秧、播秧、除草、田間管理,秋收等各稻景,均可實時瀏覽畫面,讓客戶了解綠色水稻種植的全過程。
二是實施“互聯網”+“商務平臺”加快綠色稻米銷售建度。拓展銷售空間,目前樺川縣已成了“互聯網”+“農業指揮中心和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開辟了樺川大米微信賬號,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進入樺川微信平臺,平臺上展示樺川綠色大米、有機大米。
三是協助稻米加工企業參加展會,參與大市場,擴大銷售規模,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協助稻米加工企業參加各種博覽會、展銷會、綠博會、農交會、稻米節等展會,推出樺川綠色大米,從而拓寬綠色稻米的營銷渠道。
五、落實好環境措施,推進綠色稻米新型模式升級
加大農業資源的傳揚力度,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不斷擴大稻田主題、種養模式面積,保護生態環境。稻魚共生是我國的一種特色農耕方式,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有文化,依托稻魚共生系統,可以打造多種多樣的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由稻魚共生衍生出的稻蟹共生、稻鴨共生等模式。從而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量,全面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綠色食品產出能力,打造有機生態農業,全縣稻田主題栽培技術要不斷提升,面積在2017年29450畝的基礎上,發展到5萬畝以上,實行稻魚、稻鴨、稻蟹全面升級。從而,生產出優質綠色稻米,副產品和水產品。提升水田的綜合經濟效益。同時,主題栽培模式可改善土地結構,增加土地肥力,有效利用稻田的生態空間,實現綠色農業和水產品養殖及畜牧業的共同發展。
六、落實好各項扶持,推進綠色稻米主導產業升級。
發展綠色有機稻米產業,是壯大樺川主導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是推動農業增收的主要渠道,更是推動縣城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議縣財政對綠色食品產業給予一定比例的投入。
二是改革資金投放方式,實行以獎代投。對管理部門,生產基地、按面積給予獎勵,對企業認證按數量給予獎勵。
三是加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支持有效強推動作用,具有國家著名場地名牌產品的企業,在技術改造、流動資金與固定資產貸款等方面給予貼息或補助。
四是對綠色水稻生產的研發機構給予扶持。
其對綠色水稻生產的科研項目的優質、規模、投入人力、物力的實際給予一定數量的補助。
五是加大對綠色食品流量建工工作的支持力度。
側重扶持骨干企業配備的自控、自檢儀器設備,綠色食品的管理部門開展的質量抽查,檢測經費和新申報綠色食品的申報經費補貼,提高質量監控能力和水平,維護綠色稻米的質量和信譽,推進綠色稻米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