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圣”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南直隸、河南、北直隸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后世尊為“藥圣”。
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愿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于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并不熱衷于科舉,其后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鉆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巨 著《本草綱目》其言:“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到“艾葉去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所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至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衛健局老科協張普學免費在為患者做懸灸
今天我們用古人的智慧,傳承中醫艾灸文化,開拓創新,愿天下人健康無疾。
樺南縣衛健局老科協 張普學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