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1日訊 5月21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科技人才系列記者見面會,邀請4位科技工作者圍繞“勇擔使命服務國家戰略”主題與記者見面交流。
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秦曉春研究領域主要聚焦于光合作用機理與高光效農業,我們團隊2022年榮獲第十二屆山東省青年科技獎,2024年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被評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及特聘專家,榮獲齊魯巾幗科技創新之星榮譽稱號。
她帶領的團隊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植物》《自然通訊》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并入選了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團隊致力于揭示自然光合“高效吸能、傳能和轉能”的奧秘,并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實踐,為設計和改造作物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理論支持和思路。
秦曉春告訴記者,她帶領的團隊以多種多樣的光合生物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了光合細菌與綠色植物的光反應中心與捕光天線的結構,以及這些結構與吸能、傳能和轉能關系。他們研究了從深海環境吸收遠紅光到吸收可見光,從水生到登陸、從登陸到適應的進化過程中,光合作用捕光機理的演變。基于這些研究,團隊率先在國際上開展了植物捕光天線結構改造的探索,旨在拓寬作物光合捕光的波長范圍,進而提升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與產量。
秦曉春還提到,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坐穩“冷板凳”確實不容易,但這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更是推動科學進步的關鍵。她現場分享了幾點建議:
第一,要明確科研的本質。科學研究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單純追求發論文或拿項目。可以設定“雙目標”:短期完成考核要求,長期專注于一個核心領域深耕。她的導師——91歲高齡的匡廷云院士常教導:不能滿足于拿項目、發文章,要為國家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
第二,課題選擇要慎重。無論是自由探索型還是目標導向型研究,都要確保課題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或應用前景。不要盲目追逐熱點,避免同質化競爭。
第三,營造良好環境。主動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組建互助小組,定期交流。這樣既能避免孤立感,又能保持科研熱情。盡量選擇支持長周期研究的團隊或機構。
第四,保持定力。面對短期誘惑時,可以給自己設定長期目標。比如寫下“如果十年后只能解決一個問題,我希望是……”,貼在顯眼位置,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最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如果能以“終身探索者”的態度對待科研,把浮躁環境當作篩選真正科學問題的過濾器,反而更容易脫穎而出。坐穩“冷板凳”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科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