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壓力下的艱難妥協 降息難解美國經濟之痛
鮑威爾最終還是宣布了降息的決定。
當地時間9月17日下午,這位還有8個月就將結束任期的美聯儲主席步入新聞發布會現場,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到4.00%至4.25%之間。
這是美聯儲自去年12月以來的首次動作,也是2025年的“第一刀”。
外界對此早有預判。但與其說這是一次旨在提振經濟的主動干預,不如說是對就業形勢惡化、通脹壓力升溫以及外部政治干預這三重壓力的被動屈服。
它未能滿足特朗普要求“大幅降息”的呼聲,也難以緩解市場對通脹抬頭的擔憂。更重要的是,這次降息正式將美聯儲置于“滯脹”困境的聚光燈下。
過去數月,美國就業市場疲軟情況愈發嚴重。最新數據顯示,8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增加 2.2 萬人,失業率升至 4.3%,新增就業崗位接近停滯。
與就業走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再度抬頭的通脹壓力。8月美國CPI環比上漲0.4%,年通脹率攀升至2.9%,不僅創下今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且增速超過7月的2.7%。
“高通脹”與“冷就業”并存的局面,令滯脹風險加大,也讓美聯儲陷入兩難境地:若坐視不理,失業率可能進一步抬頭;若貿然寬松,通脹則可能再度失控。
此次降息,正是這一難解問題的集中體現,它揭示了潛在的困境,卻遠非治愈的良方。
當天,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傳遞了更為復雜和謹慎的信號。
他將此次降息定義為一次“風險管理決策”,并反復強調“沒有必要快速調整利率”,也暗示市場不應將此解讀為一個持續、激進的降息周期的開端。
通過將降息描述為防范未來風險的“保險”措施,鮑威爾試圖在安撫市場的鴿派預期與維持鷹派立場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但這種妥協并未在決策層內部達成共識,反而暴露了裂痕與矛盾。特朗普的經濟顧問、上任僅24小時的美聯儲理事斯蒂芬·米蘭投下唯一一張反對票,主張進行更為激進的50個基點降息。
盡管只有一票,但反映出的不僅僅是政策觀點的分歧,更是來自白宮的政治壓力。
市場的劇烈反應也明確宣告了這一策略的失敗。
金融市場在決議公布后的數小時內上演了“V型”反轉。消息公布初期,美股上漲,美元與美債收益率下挫;但隨著鮑威爾講話的進行,美元指數與美債收益率抹去全部跌幅并轉為上漲,美股三大指數也沖高回落,最終收盤漲跌不一。
這像是對美聯儲矛盾信號的直接“公投”,反映出市場對其駕馭當前復雜局面的能力缺乏信心。
9月以來,國際金價已連續飆漲,紐約期金累計漲近200美元/盎司,首次突破3700美元關口。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三里河采訪時表示,金價上漲說明投資者對美元信心的滑落。許多投資者最擔心的是高通脹和低增長并存局面,而這正是美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困境。
從歷史經驗看,美聯儲降息的傳導路徑需要時間。但眼下,美國經濟面臨的挑戰遠非一次降息就能解決:企業投資尚未恢復,居民收入受限,高通脹已開始轉化為生活中的切身之痛。
瑞達期貨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個月,美國CPI同比增速或將持續高于美聯儲2%的政策目標。
美國圣托馬斯大學副教授施普爾說,普通美國家庭最真切的感受是“工作隨時可能保不住”和“超市里的食品雜貨價格還在一個勁往上漲”。
一次降息,對于解決美國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滯脹”之痛并未被根除,只是被暫時擱置。
如今的美聯儲,正行走在一條鋼絲上,前方的道路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對于市場和美國經濟而言,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