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教育消費者,本質是爹味營銷作怪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記者 查志遠)近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因羅永浩吐槽西貝預制菜“又貴又惡心”而揚言要起訴對方的事件在輿論場上鬧得沸沸揚揚,雙方的預制菜之爭也引發餐飲業信任危機。
企業老板面對消費者的批評,第一時間沒有反思自身產品和服務,而是選擇指責消費者“不懂”,這不是第一次出現。
2025年8月,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的一段視頻言論就曾引發軒然大波。“商業就兩種,第一個利用消費者的無知,第二個教育消費者成熟。”余惠勇自信滿滿地表示,“百果園這么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
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愛康國賓董事長兼CEO張黎剛也發表類似觀點,稱消費者“別指望幾百塊錢的體檢什么病都查出來”,因而對體檢抱有過高期望。這些教育消費者的言論一出,即刻在網絡上引發廣泛批評。
當老板們高高在上試圖教育消費者時,市場也在以最直接的方式教育他們。
實際上,一些企業營銷喜歡教育消費者,本質上是爹味營銷在作怪。
當企業高管以“教育者”自居時,往往不自覺地陷入一種“我懂你不懂”的優越感中。這種優越感體現在營銷語言上,就是說教式廣告、道德綁架式宣傳,甚至是對消費者選擇權的質疑。
企業營銷所秉持的這種“你不理解我,所以我來教你”的邏輯,消費者感受到的不是關懷,而是被貶低、被說教。
久而久之,企業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筑起高墻,導致信任瓦解、口碑崩塌,甚至引發“眾怒式”的輿論反噬。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單向灌輸。當然,在很多行業,由于專業知識的壁壘,消費者往往處于信息劣勢地位,這時候品牌有義務向消費者提供全面、真實、準確的信息,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企業若想真正贏得市場,就必須摒棄“教師爺”心態,回歸“服務者”本位。
無論是百果園、西貝,還是任何一家企業,在開放的消費市場中都并非不可替代。唯有尊重消費者、聆聽批評,做好產品服務、創造真實價值,才能獲得信任、贏得長遠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