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
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而且致力于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不僅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今年7月出版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在《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中指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深刻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原創性貢獻,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指引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中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18世紀以來,發端于美歐的現代化道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西方主導的工業文明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引發資源枯竭風險,大量污染物排放導致環境被快速破壞和人類健康嚴重受損,經濟活動范圍迅速擴張嚴重擠占生態空間、損害生態系統,使人類深受其害。不解決“美歐老路”存在的這些問題,就不能走出傳統工業文明而進入新的文明形態。
西方發達國家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強烈的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更多依賴技術手段和市場工具治理環境污染、修復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但資本無限擴張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形成了資本主義國家自身難以調和的矛盾。為了緩和國內環境保護壓力,西方發達國家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產業向廣大發展中國家轉移,并且以竭澤而漁的方式進行開發利用,把犧牲生態環境的代價轉嫁到其他國家,并沒有找到一條新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跳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窠臼和工具理性,將生態與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提出生態文明的重要理念,指引人類社會邁向更高級的文明發展階段。生態文明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社會文明形態,既包含生態經濟、生態產品、綠色科技等物質文明內容,也包括同生態文明相關的法律制度、政策規范等制度文明內容,還包括生態環保理念、環境公正、生態正義等精神文明內容。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既昭示著我們要與舊工業文明告別,也意味著對舊工業文明的全面超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弘揚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從根本上解決了工業文明內在的不可持續性問題,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
在價值訴求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人本邏輯對資本邏輯的超越。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以資本的增值和利潤最大化為出發點,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為前提,片面追求物質文明的快速增長,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使人民的共同需要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下社會生產的重要價值取向,真正體現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在思維方式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整體系統思維對西方文明二元對立思維的超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注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超越了西方文明原子化、離散化的思維方式,運用系統思維、從全局上尋求新的生態治理之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也不提倡反消費主義,而是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走出一條既區別于生態中心主義又區別于人類中心主義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破解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兩難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中強調:“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破了發展與保護相互對立的悖論,為破解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兩難困境提供了理論指導。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全球共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明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這一重要理念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把生態環境中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看待,更要看到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整體所蘊藏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多方面價值;把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堅持系統觀念,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使生態環境保護內化于生產力發展之中,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方法論的高度總結提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有效指引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也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全球共識。
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中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中國不斷加快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大地上,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新能源專利數占全球四成以上。中國以更大力度幫助和支持生態環境脆弱、綠色發展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綠色能源項目合作,作為全球最大清潔技術出口國,創造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46%的工作崗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為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提供了能夠落地的可行方案,為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全新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在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中國空氣質量和水環境改善速度舉世矚目,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中國還是全球“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貢獻了全球1/4的新增綠色面積。這些巨大成就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不僅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也有力證明實現現代化可以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危機”可以避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類社會面臨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的困境,資本的全球性流動打破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時空界限,生態環境問題成為超越國家疆域、事關人類存續的全人類共同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努力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中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在《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指明了前進方向。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張超越了民族國家的地理界限,蘊含著世界各國都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都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保護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園,共同醫治生態環境的累累傷痕,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共筑生態文明之基等科學內涵,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的思想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人類可持續發展和世界前途命運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緊密相關,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熱烈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了價值根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把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為重要的切入點,推動人類社會由競爭走向合作,在全球環境治理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共同行動中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擴大全人類的利益交匯點、共同點。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既是造福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也是中國為人類發展進步履行的國際責任、作出的世界貢獻,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眼光、天下情懷。
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各國只有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能更好破解共識弱化、協作缺失、治理軟約束等全球環境治理難題。著眼于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與共同繁榮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世界各國攜手建設生態良好的地球家園擘畫了現實路徑。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成為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也為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為世界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十四五”期間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讓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清潔能源,對全球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方愿幫助非方打造“綠色增長引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日益厚植綠色底色;中國菌草技術成為“小而美”合作項目的典范……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推動凝聚各國共識、夯實合作基礎、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不斷協同推進建設美麗中國和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在世界范圍得到廣泛彰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對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深切關懷,體現了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崇高境界。以胸懷天下、放眼未來的宏闊視野思考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遭遇的生態難題,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具有的深遠世界意義必將在建設全球生態文明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加深、拓展。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