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時代》周刊發布了2025年度全球人工智能(AI)影響力榜單,華為創始人任正非、DeepSeek CEO梁文鋒、宇樹科技 CEO王興興、小馬智行 CEO彭軍、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等多位中國企業家與學者上榜,引發國際廣泛關注。
與往年相比,今年上榜的中國面孔不僅數量顯著增加,其背景與類別分布也更為多元,既有“領導者”“創新者”,也有“塑造者”“思想者”。這一新趨勢,既是中國AI產業快速發展并不斷靠近國際舞臺中心的縮影,也是全球技術格局“去地理化”擴散的必然,更是中國本土創新生態日益成熟、堅定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的寫照。
在當前國際技術競爭格局下,發達國家希望憑借核心技術的壟斷與閉源主導AI話語權,并試圖借此重塑全球分工與技術標準。但DeepSeek的開源技術路徑,為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技術格局貢獻了中國經驗,增強了AI行業的開放性與參與性,吹響了技術平權的“號角”。在這種愈發繁榮的開源生態幫助下,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企業創造出各式各樣的衍生模型,以極低的成本享受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便利,也通過開源生態反哺其他分享者,共享發展紅利。
在這一背景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正在主動承接AI“去地理化”浪潮所帶來的機遇。《2024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預測,到2030年,該地區數字經濟規模將攀升至2萬億美元,其中AI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800億美元。新加坡率先推出國家AI戰略2.0,與OpenAI合作設立亞太中心;馬來西亞發布國家AI治理與倫理指南,并吸引字節跳動、微軟和谷歌等投資;印度尼西亞則制定《2020—2045年人工智能國家戰略藍圖》,有機構預計2030年AI能為印尼經濟貢獻3660億美元。科技自主意識的提升,正在消滅技術“殖民”的“最后一顆子彈”。當一個國家通過系統性技術突破打破外部技術壟斷,就如同拔掉了殖民主義的最后據點,從根本上瓦解了技術霸權的底層架構,并讓更多發展中國家成為AI技術的創新者和價值創造者。
人才的流動同樣值得關注。數據顯示,盡管美國仍聚集了大量頂尖AI人才,但在美國的頂級AI研究機構中,來自中國的人才已占到38%,高于美國本土的37%。隨著美國對STEM領域中國學者簽證審查不斷收緊,海外人才回流也在加速。相比之下,本次上榜的梁文鋒、王興興等優秀“土著”人才,預示著以“本土直培”與“人才回流”為核心的人才戰略未來可期。
中國AI產業的崛起,呈現出以頂層政策為錨點、以自主創新為導向、以長期主義為根基的系統性創新范式。自主創新定力的核心表現為長期主義的堅守,頂層政策設計成為這份堅守的“定海神針”。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中國現存AI相關企業已超442萬家,僅2025年就新增了50.5萬余家。這種爆發式增長背后,是政策支持從要素驅動向系統賦能的轉變。同時,政策設計的系統性體現在對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的“雙輪驅動”。例如政策明確要求在大數據智能、多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等基礎理論領域實現突破,并同步推動AI與制造業、農業等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斯坦福大學《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美大模型在綜合性能上的差距已從2023年的17.5%驟降至0.3%。這種跨越式發展背后,是中國在技術路線上的差異化創新——在開源生態建設和垂直領域應用上形成獨特優勢。在開源生態領域,阿里通義實驗室開源超過200款模型,其衍生模型數量突破10萬個,超越美國的Llama成為全球衍生模型數量最多的開源大模型。該實驗室的Qwen2、Qwen2.5等模型入選斯坦福報告評選的2024年最具代表性AI模型,展現出中國在大模型領域的強勁競爭力。
從站起來到強起來,中國AI的崛起之路表明,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構建一個開放共生、人才涌動、持續創新的生態系統。中國以共建共享為核心、兼顧效率與包容的發展模式,將為全球人工智能乃至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提供鮮活生動的“中國案例”,創造更加多元的價值理念和更加豐富的合作機遇。唯有自強不息、攜手創新,才能走向一個更加開放、公平、可持續的未來。(作者是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浙大—新昌聯合創新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