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印度總理莫迪將訪問中國,并赴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印度總理時隔7年后的首次來華,標志著中印關系從外交冷淡階段進入緩慢但穩定的恢復階段。印度對上合組織天津峰會的積極參與,反映了其對多邊合作框架的重新定位。近幾個月來,從喜馬拉雅雪山邊界軍人互贈糖果,到重啟印度香客赴藏朝圣線路,再到兩國宣布盡早恢復直航……種種跡象顯示,兩個大國在建交75周年之際,發出了加強互動的信號。
中印關系進入恢復階段,首先源于兩國共同的戰略需求。加勒萬河谷事件以來,中印在邊界爭端中耗費了大量資源,都愈發意識到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經濟發展和更重要的戰略方向,而非無休止的邊境糾紛,是更為理性的選擇。本月,雙方就邊界問題達成了10點共識,中印外長會談達成10項成果,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保持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尤其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兩國均需穩定的周邊環境以推動國內改革和經濟增長。202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1384.78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兩國決定恢復直飛航班、簡化簽證程序和恢復邊境貿易等舉措,預示著經貿合作即將步入正常軌道。
中印關系的回暖,與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也密切相關。進入2025年以來,國際局勢動蕩加劇:俄烏沖突僵持、中東地區危機四伏以及美國國內政治和對外政策的重大轉變,都對全球秩序產生了深遠沖擊。美國對外政策從“支持盟友”轉向“交易式外交”,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對盟伴采取利益剝奪的姿態,直接導致美印關系惡化。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講話中明確強調,絕不因外界壓力犧牲國家利益;據印度官員說,印度正積極推進與至少40國的貿易多元化戰略。這種戰略自主性,與中方倡導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形成共鳴,共同構成了兩國關系改善的內生動力。
西方媒體熱衷炒作中印關系“回暖”并將其簡單歸因于美國對印加征關稅,臆測所謂“反美聯盟”,這種論調嚴重誤讀了中印兩國外交政策的獨立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評論道出部分真相:印度調整對華政策是其“將國家利益置于對陣營的僵化效忠之上”的戰略自主體現。“龍象共舞”的前景之所以令一些美媒感到焦慮,實質是冷戰思維的殘余。當美國指責印度不該購買俄羅斯石油時,言外之意是希望印度“選邊站隊”——這跟把印度拉進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邏輯一脈相承,目的無非是把印度變成華盛頓所謂“印太戰略”中遏制中國的一枚棋子。事實證明,這種政治小圈子與新德里尋求的完全戰略自主性并不契合。
在當前全球挑戰頻發的時代,中印走近不僅是理性選擇,更是責任擔當。回溯歷史,印度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70多年前,中國和印度等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至今仍是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如今,中印是亞洲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同為上合組織、金磚機制、G20等重要國際多邊組織成員,在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民主、公正發展方面肩負共同使命。兩國在現有機制下的互動與合作,目的就是實現互利共贏,這是多極世界形成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是新興力量尋求更大話語權的正當訴求。
莫迪來華為中印關系的改善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人們看到,近期這兩個大國正努力嘗試以“伙伴而非對手”的方式管理彼此關系。盡管兩國關系仍面臨諸多挑戰,但雙方的務實合作意愿,為全球戰略平衡帶來了積極的變量。在中印建交75周年之際,希望新德里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譜寫“龍象共舞”的新篇章,為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大國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