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經濟版圖與治理體系正經歷深刻重塑。一方面,部分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試圖以“脫鉤斷鏈”遲滯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為代表的前沿技術突飛猛進,數字經濟浪潮席卷全球,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當單邊主義割裂全球創新鏈,當科技博弈重塑大國競爭格局,中國經濟何以在風雷激蕩中穩立潮頭,于壓力下彰顯韌性?
答案并非隱藏在單一政策工具或局部產業優勢之中。這是一場在頂層戰略擘畫下,將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帶來的創新優勢與人才資源富集優勢深度融合的發展范式變革, “創新場景”與“創新人才”雙輪驅動,形成彰顯大國優勢的新質生產力生態系統,其間蘊藏的內生性增長動力不僅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也是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寶貴確定性的信心之源。深入剖析其內在邏輯與實踐偉力,對于我們堅定發展信心、把握戰略主動、于變局中開新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超大規模市場催生豐富應用場景:發展韌性的生動注腳
首先,超大規模市場在數智時代分化出多層次、多元化的應用場景,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無人區”。14億多人口所構成的廣闊消費腹地,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快速迭代的復雜需求集合體。從東部沿海的智慧城市到西部內陸的數字鄉村,從一線城市的“即時零售”到下沉市場的“社區團購”,從數字消費“千人千面”到農業科技精準溯源,每一個細分場景都是一個創新實驗室。正是這種市場的“厚度”與“深度”,為前沿技術落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了世界上任何其他經濟體都難以比擬的“試驗田”和“加速器”,筑牢了創新發展的堅實根基。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穩步推進,進一步放大了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理念,在高端制造業、數字經濟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創新“策源地”,創新成果通過產業鏈、數據鏈、價值鏈、人才鏈向中西部地區擴散,中西部地區依托自身的資源成本優勢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例如,重慶在承接東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如今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并在智能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這種東中西部地區的協同創新模式形成“研發—中試—推廣”的梯度擴散鏈,空間布局上的高效協同,不僅加速了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和成本攤薄,也帶動了區域協調發展,避免了創新資源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孤島效應”,讓創新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磅礴江河。
其次,消費結構的“升級牽引效應”,為產業體系變革注入了強大動力。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持續擴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從“有沒有”的生存型消費,向“好不好”的品質型、服務型、體驗型消費躍遷。健康醫療、智慧文旅、數字教育、在線娛樂等新興服務業態井噴式發展,技術創新的價值鏈條也隨之從“產品迭代”向“服務賦能”延伸,這種以服務場景為核心的創新不僅開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引領著整個產業體系向更高級、更智能、更綠色的方向邁進。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從傳統代步工具向集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在線娛樂于一體的“第三生活空間”的功能演進過程中,催生了從芯片、軟件到內容、服務的龐大創新鏈條。
再次,數據要素改革打通創新循環,催生創新裂變的乘數效應。數據要素的市場化流通,正以千鈞之力打通經濟循環的“任督二脈”,以要素重組催生質變躍升。傳統經濟中,生產與消費的割裂形成“堵點”:企業難覓精準需求,百姓苦求優質供給。而數據流通如同架起“數字立交橋”,讓供需兩端在動態平衡中煥發新生。更深層的變革則在于數據激發的幾何級增長勢能:一是通過多場景復用擴展價值邊界,二是通過協同優化資源配置,讓基于海量用戶行為的精準洞察,能夠實時反哺于產品研發與服務創新,形成一個動態優化的閉環生態。從《“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的發布,到各地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基礎制度的探索,數據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正架起創新的“信息高速公路”,由數據驅動的場景革命,正不斷打破傳統增長模式的天花板,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乘數效應。
人才富集效應引發創新優勢:發展破局的關鍵力量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如果說豐富的應用場景是創新得以生根發芽的“土壤”,那么規模宏大且結構優化的人才大軍,就是滋養創新的“源頭活水”。中國經濟的破局之力,正越來越多地源自于人才供給側的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性變革,曾經的“人口紅利”正加速升維為“工程師紅利”與“科學家紅利”。
學科重構響應時代命題。近年來,教育部持續引導高校加大專業調整力度,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產業未來。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的新增專業布點數量大幅增長,職業教育體系也在加速改革,為產業一線的“智改數轉”提供堅實的人才蓄水池。
政策杠桿激活創新動能。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創新券等一系列政策工具陸續出臺,精準引導社會資本流向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和動能。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額歷史性地突破3.6萬億元人民幣,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77%,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鞏固。
人才梯隊鍛造“大國紅利”。政策激勵的組合拳與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孕育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科研精英突破技術前沿,技能人才支撐制造升級。頂尖科學家、億萬工程師和年均超過千萬的高校畢業生,共同構筑起新發展格局下的創新人才金字塔。這種自上而下、精準對接的戰略性人才布局,確保了在未來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賽道上,我們始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場景與人才雙輪驅動:鍛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
場景為舟,人才為槳,舟與槳的協同發力讓創新不止步于“奇思妙想”,而是深植于實體經濟和現實需求,這種深度融合不僅為中國經濟構筑了一道抵御外部沖擊的寬闊護城河,更鍛造出我們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強大攻堅矛。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范式,其核心就是以應用為牽引,以人才為根本,在動態的實踐循環中實現技術、產業與人的共同進化。
場景賦能與人才支撐的融合創新,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良性共振、彼此成就的結果。從建立健全數據產權制度,到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和人才評價體系,再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一系列制度創新極大地降低了創新的交易成本,疏通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再到“大市場”的循環堵點。正是這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完美結合,使得場景的牽引力與人才的創造力能夠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共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當數智神經貫通城鄉肌理,當人才智慧點燃技術火種,中國經濟航船在全球風云變幻中依然劈波斬浪,從容揚帆。然而,眺望前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暗流仍在涌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風險挑戰依然艱險,唯有以“登高望遠”的戰略清醒洞察變局大勢,以“刀刃向內”的改革銳氣深化制度創新,以“自信而不自矜”的胸懷錨定發展航向,方能讓中國創新的巨輪不僅行穩致遠,更在一些優勢領域領航潮頭。(作者是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