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割肉飼虎難填美國“欲壑”
8月21日,臺灣當局通過2026年度總預算案,其中防務預算高達9495億元(新臺幣,下同),較2025年暴增1768億元,占2026年預測GDP的3.32%,創歷史新高。
窮兵黷武、謀“獨”引戰
臺灣當局打著“應對大陸威脅”的幌子大舉增加軍費開支,本質上是為掩蓋其以武謀“獨”的禍心。近年來,臺當局防務預算急速攀升,自蔡英文上臺以來,9年間從占GDP2%,大增66%達到3.32%,此次年度預算更是大漲0.91%。民進黨當局投入巨資進行軍事擴張,這無疑是挑釁對抗大陸、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惡劣信號。
為了給軍費暴增尋找借口,降低各界反彈特別是“立法機構”審查,推行其“倚美謀獨”“以武拒統”謀算,賴清德當局近期加力渲染“大陸攻臺威脅論”,鼓噪“抗中保臺”民粹言論,加緊推進“全民戰備”“社會改造”,不斷在島內外輿論場攻擊大陸,污名化大陸維護主權和國家統一的正義舉措。
相比之下,根據上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數據,中國大陸國防開支自2016年起連續9年保持個位數增長,占GDP比重長期維持在1.5%以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凸顯出民進黨配合美國近年來加快武裝臺灣地區,企圖以不合常規、不成比例的“軍事化臺島”進程推進“臺海代理人戰爭”。賴清德上臺僅一年就暴露出窮兵黷武、引戰招戰的惡劣傾向,值得高度警惕。
附美賣臺、割肉飼虎
“史上最高”防務預算出爐后,賴清德并未放低姿態對社會公眾釋疑解惑,反而“喪事喜辦”,拉高調門大談響應某些國家期待,展現自我防衛決心。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卓榮泰更自夸“達到賴清德承諾”,仿佛達成了某種“歷史成就”。這表明,賴當局使出渾身解數讓臺軍費劇增到當前規模,直接目的是要回應美方“交保護費”的巨大壓力。所謂“承諾”是指賴清德在今年2月稱將優先編列防務預算達成“GDP 3% 以上”的目標。
賴清德當局是在向誰“承諾”呢?特朗普政府長期指責臺“搭美國安全便車”,美國政學界緊跟著幫腔,強調美國沒有責任和興趣“保臺”,臺灣如果要爭取美國支持,必須先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大舉增加軍費開支和對美軍購,深化對島內的全民戰備戰爭動員,加快“烏克蘭化”進程。
因此,賴清德當局才會大肆鼓吹其“決心”“成就”,但這仍不能令美方滿意。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稱,“GDP3%”只是達到最低臺階,10%以上才能令美國滿意。但美國的胃口遠超臺當局的輸誠能力。
虛耗公帑、不顧民生
以2025年臺GDP預估值26.5萬億元計算,10%即2.6萬億占臺當局總預算的90%。因此,卓榮泰也承認“在現有預算規模下做不到”。“GDP10%”意味著臺當局要對美奉上幾乎全部收入,不但沒有余力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恐怕連政府雇員的工資都發不出,只能關門大吉。但美方不會善罷甘休,而是會繼續以“GDP10%”為績效指標,脅迫賴當局千方百計、一步一階持續拓寬和抬高軍費開支,“GDP5%”可能就是新的目標。
事實上,賴當局此次為湊足“GDP3%”已絞盡腦汁。其仿效北約各國,將包括海警、退撫、防衛韌性和基建安全等“衍生支出”一并納入軍費統計,技術性堆高“名義軍費”。但特朗普要的是對美貢獻真金白銀的“核心支出”,恐怕不會容忍這類小算盤。同一時期,日本、以色列也大幅增列軍費,可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是以全球普遍的動蕩和不安為代價,臺灣地區更不例外。
近年來,臺灣地區軍費增加已顯著侵蝕了社會福利、教育科學等預算比重。在美對臺關稅戰、貿易戰、貨幣戰、產業戰齊發,加快榨干掏空臺灣情況下,賴當局拒絕給軍人加薪、不向災區調撥補助、不給全民普發現金、不為受壓的產業和勞工抒困解難,卻把大量預算用于對美輸誠和補貼“綠友友”,購買修不好的坦克、發霉的防彈衣和拖欠3年都沒交付完的F-16V,花3500億元制造下不了水的“海鯤潛艇”,讓“黑熊學院”辦200萬元一場的“民防游園會”,實在荒唐。
同時,卓榮泰暗示要滿足美國要求就必須大舉擴張預算規模。民進黨連年浮濫編列預算,為增加軍購將“特別預算”常態化,導致財政寅吃卯糧、債留曾孫,即便如此,割肉飼虎的賴當局也難填美國“欲壑”。(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