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成功舉行,本月北京又向全球展示了世界機器人大會及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讓世人充分體驗了中國“AI+Robotics”(即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活力、創新力與成果。AI+Robotics, 從人工智能到具身智能, 將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動力。開放、參與式的全球發展與治理,是智能科技走向造福人類且可持續發展的正途。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8月14日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愿景與現實》白皮書中說,人形機器人將是“機器人領域的下一個大事件”。而中國作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早已制定規劃,設立具體目標,開始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與應用。本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表明,中國希望通過人形機器人變革制造業范式,將機器人技術嵌入社會的各個層面,形成工業生產的新式嵌入式智能,加速走向智業社會的嶄新智造業,正如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AI技術正在變革人類的知識與計算方式一樣。
精彩生動的賽事背后,是參賽選手在硬件平臺、多模態感知、決策規劃、執行控制、通信以及能耗管理等多方面綜合實力的較量。賽場上既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光瞬間,也不乏頗具趣味的失誤片段,反映出人形機器人技術仍處于探索與快速演化階段。賽事不僅呈現了單體機器人的競技極限,更彰顯了群體協作的無限可能。面對這一趨勢,我們應加快構建開放共享的異構系統數據與模型協同機制,推動跨平臺交互與協作,進而孕育具備群體智能的多機協同體系。當機器人走下賽場,更需要將這種勢能延伸至現實世界,推動人工智能的普及普惠,通過持續學習與優化迭代機制,使人形機器人能夠在工廠、醫院、家庭等真實場景中,不斷提升安全性、適應性與智能水平。
這場熱鬧的運動會,不只是一場簡單的競技秀,更是一場虛實互動的“平行實驗”,是從AI大模型的“計算實驗”到具身體的“引導智能”的行動閉環。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決出金牌,而在于場景驅動,加速落地。機器人產業若脫離實際應用,極易陷入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泥潭。因此,這場競賽通過真實場景中的極限挑戰,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環境感知、自主導航等核心能力進行公開“評審”。這恰恰是平行智能科技之ACP(人工社會Artificial Societies+計算實驗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執行Parallel Execution)方法的絕佳體現。每個參賽的物理機器人背后,都有一個在虛擬世界里被千錘百煉的“數字孿生”或“具身體”。賽前的算法優化與策略推演,是在人工世界里進行的“計算實驗”;賽場上每一次堪稱完美的跳躍,或每一次令人扼腕的摔倒,都構成最寶貴的真實世界數據反饋。這種反饋,正是從虛擬走向現實的引導智能的核心。賽場上的成功與失敗,不再僅僅是團隊的榮辱,而是用于優化“人工系統”的寶貴養料,從而在下一次迭代中,引導物理機器人作出更優的決策與行動。
運動會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一是產業鏈瓶頸的“自曝”。賽事的高強度對抗,暴露出機器人產業的“阿喀琉斯之踵”:當機器人在賽場上因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部件的性能極限而表現不佳時,這種直觀的“失敗”比任何一份產業報告都更能刺痛人心,從而倒逼產業鏈自主化與供應鏈的優化布局。二是經濟信心的理性注入。毫無疑問,賽事極大地提振了市場對具身智能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它將資本的目光從虛無縹緲的概念拉回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應用上,有助于引導投資流向那些真正致力于解決“卡脖子”技術和深化應用場景的企業,而非助長泡沫。三是社會心理的重塑。它是一場極具影響力的公眾科學教育。當機器人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終結者”,而是賽場上努力完成任務的“運動員”,公眾的認知便從“機器換人”的恐懼,轉向 “機器擴人”“機器渡人”的理解。機器人并非要取代誰,而是要將人類從重復、危險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共同創造新的價值與職業。
最后,這場盛會也促使我們回歸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正如辛頓等科學家所擔憂的,AI+Robotics的發展到底是為了什么?是服務于人類的長遠福祉,還是淪為資本追逐利益的工具?為此,我認為,這場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又一層意義,便在于它不僅展示了AI+Robotics“硬”的實力,更引發了對其“軟”的力量思考,即指導其發展的戰略、倫理與規則。真正的智慧,不只是讓機器人在物理世界里跑得有多快,更在于我們能否在虛擬與現實的“平行”互動中,為它的發展規劃出一條更加安全、普惠且可持續的道路。這,或許才是這場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獻給“AI+Robotics時代 ”最深刻、最寶貴的“思想實驗”。(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