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真實社交”發文稱,印度不僅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還將其中大部分石油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牟取暴利,因此他將大幅提高對印度進口商品的關稅。這是繼7月31日宣布對印度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并以“繼續采購俄羅斯武器和能源”為由威脅對印實施“額外懲罰”以來,特朗普再度發聲指責印度。一邊是竭力維護戰略自主權的新興大國印度,另一邊則是慣用經濟杠桿重塑全球秩序的傳統大國美國,二者多年來一直在戰略上互相幫襯,對“天然盟友”稱謂惺惺相惜,如今在戰略層面的裂痕卻逐漸擴大。
印美兩國的戰略分歧,折射出當今世界格局深刻演變之下,大國博弈的復雜圖景。回溯往昔,印度曾經長期享有相對寬松的國際戰略環境。冷戰時期,其“不結盟”政策使其得以在美蘇兩大陣營間左右逢源;冷戰結束后,全球化浪潮興起,印度又憑借其在信息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大回旋余地。可以說,在21世紀的前20年,印度在經濟上“東西通吃”,在外交上“南北下注”,為自身發展帶來更多選擇空間。
然而,印度的戰略空間在“特朗普2.0”時期開始后遭遇前所未有的擠壓。一方面,美國政府繼續推行“印太戰略”,試圖將印度納入其遏制中國的軌道,不斷強化與印度的軍事安全合作,卻也在戰略捆綁條件上日益加碼;另一方面,俄羅斯作為印度傳統的武器裝備供應方和能源合作伙伴,雖因烏克蘭危機受到整個西方的封鎖孤立,但對印度而言仍是難以割舍的戰略支點。印度既不愿淪為大國附庸,又要在復雜的國際格局中保障自身發展利益,其戰略騰挪的空間已然收窄。面對美方施壓,昔日游刃有余的戰略縱深,如今更像是一片布滿暗礁的海域,每一海里的航行都需謹慎權衡。
當前,印美關系的核心矛盾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方面,關稅與市場開放的零和博弈。美國將印度視為“對等關稅”政策的重點“照顧”對象,加征25%關稅高于對歐盟、日本等國的15%—20%,直接沖擊印度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據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FIEO)估算,若關稅長期化,印度年經濟損失或達70億美元。更關鍵的是,美國試圖通過關稅談判迫使印度開放農業市場,而這一領域卻是印度60%人口的生計基礎,也是莫迪政府的“政治敏感區”。另一方面,對俄立場的“價值觀沖突”。為向俄方施壓,美國政府將“不從俄羅斯采購能源”視為支持美國的政治表態,而印度則堅持商業行為優先,認為采購俄油是維護自身能源安全以及支撐經濟發展的關鍵。這種分歧背后,是美國“以政治捆綁經濟”的強硬與印度“經濟利益至上”的務實之間的碰撞。特朗普甚至公開威脅“若印度不改,將與俄羅斯一起拖垮彼此經濟”,大有將雙邊關系推至1998年印度核試驗以來的低谷之勢。
當前的印美關系正處于信任赤字高企、戰略互疑加深的關鍵節點,但其畢竟被莫迪政府視作提升印度國際地位、獲得地緣利益的關鍵,也一直是莫迪執政10多年來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如今,莫迪政府外有來自美方的關稅大棒,內有反對黨及諸多輿論的批評聲浪,接下來大概率會采取其標志性的“鐵腕+瑜伽”的軟硬組合,演繹一場與美且斗且舞、斗而不破的外交戲碼,即表面展現靈活姿態,實質堅守核心利益底線。比如,以“長期合同難以一夜終止”等為由,不會停止采購俄油,通過硬剛美國關稅威脅,穩固國內支持,確保“戰略自主”的大國形象;又或以市場價格和運輸因素為由,在維持必需進口量的同時,適當降低對俄能源的依賴。又如,竭力避免與美全面對抗,繼續保持與美談判勢頭。在前期降低波本威士忌等美國商品關稅的基礎上,承諾進一步深化與美能源、防務合作,擴大采購金額,緩解美國在農業等領域的壓力。再如,呼吁民眾購買國貨,并擴大對東南亞、歐洲等市場的出口比例,以減少對美依賴,從而降低風險。
美國的“關稅大棒”與“切斷俄油”的威脅,已給印美關系的下一站蒙上了厚重的陰影,短期或加劇印美之間的摩擦,但兩國關系的地緣政治底色決定了其難以徹底決裂。印美關系的未來走向,將取決于美方能否調整“霸道”策略,以及印度能否在“自主”與“合作”間找到更優解。(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