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文化消費是激活文化產業新動能、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路徑,也是構筑文化強國根基、賦能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引擎之一。今年一季度,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48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發展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在數字經濟浪潮中必將大有可為。
當前,中國正依托歷史資源與市場規模優勢,搶占國際數字文化規則話語權。然而,目前中國數字文化消費仍面臨結構性矛盾與系統性挑戰,主要表現在優質內容不足、制度治理體系與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不完善、數字鴻溝凸顯等方面,應聚焦以下四個方面優化與完善。
一是提升文化消費品質。當前的數字文化消費產品及服務正經歷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雙向躍遷,但質量良莠不齊,需要創新提高優質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新需求創造新價值。應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為指引,以人民多樣化、高品質、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前沿數字科學技術為手段,豐富文化產品供給類型,甄選優質產品,打造更多消費空間。要培養高端專業人才提升產品附加值,以科技創新驅動文化產業鏈重構;構建多元化、創新型、原創性的消費場景,提升創意深度與文化價值;充分利用數據資源,根據需求精準提供產品和服務,例如將地方經典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美食、旅游場景當中,讓消費者在感受地方獨特文化氛圍中領略文化底蘊,體驗多元化消費場景。
二是筑牢數字文化基座。構建全域覆蓋的數字文化基礎設施體系是筑牢數字文化基座的核心要義,需要硬基建與軟文化協同并進。一方面,需要完善云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設施,尤其要加大對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建設投入,更新替換偏遠地區老化的舊設備,解決數字文化網絡覆蓋“最后一公里”問題,擴大數字文化消費群體觸及網與覆蓋面,為新型數字文化消費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數字文化資源,建立國家級文化大數據中心及資源庫,打破文化數據孤島,為數字文化消費建設提供數據支持;加強數字文化消費平臺的建設與優化,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賦能數據資產,打造智能化、個性化、場景化的文化消費體驗,例如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價值,推動“國潮”數字化傳播。
三是破解能力鴻溝困局。數字賦能文化消費,在提升生產力的同時,也要警惕會加大數字鴻溝的風險,這無疑會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造成威脅。將數字紅利普惠全社會,打破信息壁壘與數字隔離,一方面需要把握好全球數字化轉型與國際地位逐漸增強的難得機遇,搶占核心領域研發與關鍵技術主動權,將融合現代數字技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全球,擴展數字文化消費新群體。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解決城鄉居民及特殊群體在數字文化消費方面的差距,積極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標準化,構建數字文化資源共享平臺,鼓勵支持發展本地特色文化。一些無法均等享受數字受益機會的特殊群體需得到重點關注,企業可以設計更切合銀發一族及殘障人士功能的無障礙產品及服務,對特殊群體提供應用技能教育培訓,提升其數字素養。
四是完善核算監管體系。當前數字文化消費存在統計盲區與監管困境兩大核心矛盾,需要完善統計核算框架、創新監管機制。市場中存在大量可復制使用的免費數字文化產品及服務,因具有非排他性特征,其再生產的邊際成本較低,這些免費的數字內容與共享經濟及自助服務都能提升消費者福利,但并未納入現行統計核算范圍,導致價值被低估。如何量化及評估發展成效涉及統計核算框架與核算邊界的問題。另外,產生的新業態、新模式無法統計在現有文化消費統計口徑下,需要細化或新增數字文化產品及服務的行業分類,完善追蹤入戶的統計調查體系,構建統計核算框架。如何監管協調關乎數字文化消費能否行穩致遠。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存在空白,信息泄露、數據安全問題不斷出現,需要加強數字文化資產確權、使用、交易全過程監督與風險預警,統籌多方資源創新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管機制。(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統計學院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