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不清晰的美歐貿易協議藏著諸多“暗雷”
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宣布達成新的美歐貿易協議。根據特朗普透露出的信息,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征收15%的關稅,歐盟將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在特朗普剩余任期內分批次購買總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并大規模購買美國的軍火。這場持續近半年的跨大西洋貿易談判終于以歐盟作出較大妥協與讓步為代價暫時告一段落。
特朗普和馮德萊恩都宣稱這份協議“讓雙方都滿意”,極力為自己臉上“貼金”。對于特朗普而言,他達成了一個明顯有利于美國的貿易協定,得到了經貿利益和政治噱頭;對于歐盟而言,協議則似乎避免了“最糟糕情況”的發生——在歐俄關系緊張、歐對美安全依賴嚴重的情況下陷入跨大西洋貿易戰。馮德萊恩以“維護了美歐關系穩定”為由盡力粉飾這份貿易協定,德、意兩國領導人也第一時間對協議的達成表示歡迎。
然而,雙方的樂觀表態并不能掩蓋這份貿易協議的不平等、不清晰實質。協議難以解決美歐之間長期存在的問題,恐將在歐洲引發較大的抗議與反對。
首先,諸多歐洲人從根本上不支持對美妥協。特朗普政府對歐發起貿易戰的理由是美歐經貿關系存在“失衡”,即歐盟對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順差。然而,如果考慮到服務貿易上歐洲對美的逆差,近三年的美歐經貿關系大體處在一個平衡相抵的狀態。諸多歐洲人并不認同美歐經貿關系需要“再平衡”,而是將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為視為對國際經貿規則的嚴重破壞,內心十分排斥對美國妥協,認為這是在“獎勵特朗普的胡作非為”。因此,馮德萊恩達成的這份貿易協議民意基礎薄弱,未來或將面臨執行難的挑戰。
其次,歐盟談判策略遭到質疑。事實上,本次對美經貿談判主要由歐盟委員會牽頭完成。而作為“超國家機構”,歐盟委員會并不能夠完全代表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利益,也難以在所有成員國之間進行利益的協調和平衡,因而其談判策略的選擇難以滿足所有成員國的要求。在對美談判的過程中,歐盟一直深陷“強硬”還是“妥協”的路線之爭,歐盟委員會及談判代表在中間左右為難,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本次協議公布后,德意兩國立即表示歡迎,而一向主張對美強硬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則暫時選擇了沉默。歐洲輿論的兩極分化嚴重,很多貿易專家都公開表示,歐盟若一開始堅定走“強硬路線”,那最終達成的協議很可能更有利于歐盟。此外,在漫長的貿易談判過程中,歐盟委員會一直面臨來自成員國的壓力。《金融時報》報道稱,如果滿足所有成員國的要求,歐盟的貿易報復清單上或許只能剩下90億歐元的商品。這種內耗嚴重削弱了歐盟對美議價能力,而這一弱點被特朗普政府精準捕捉。
再次,美歐貿易協議的內容與歐盟追求自主、提升競爭力的長期戰略方向背道而馳。除了美歐之間貿易關稅的嚴重不對等外,歐盟本次還對購買大量美國能源、軍備和赴美投資作出承諾。而這與歐盟當前“能源獨立”“防務自主”“投資歐洲”的政策方向相悖。若歐盟果真兌現這些承諾,則將導致歐盟在能源上嚴重依賴美國,國防開支涌入美國軍工企業腰包,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被大西洋彼岸“虹吸”。歐盟將因此走向衰弱,跨大西洋關系也將進一步失衡,“歐洲成為世界一極”的愿景恐將更為遙遠。
最后,協議的達成看似暫時拆除了歐盟頭上的“定時炸彈”,但沒有排除美歐經貿的“暗雷”。協議的具體內容并不明晰,并未解決美歐間的根本分歧,為未來留下很大扯皮空間。目前,美歐雙方關于新貿易協議并無聯合聲明,也未公布協議文本,雙方對于談判結果的表述也不一致。歐方認為醫藥產品適用于15%關稅,而美方則稱協議不包括醫藥產品;歐方認為鋼鋁關稅或可迎來調降,實施配額制度,而美方則堅稱50%的鋼鋁關稅不變,而關于航空、半導體等領域的關稅問題,協議也無清晰表述。此外,對于美歐之間齟齬頻發的科技巨頭監管問題,雙方并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協議公布后,《金融時報》評論道:“毋庸置疑的是,歐盟被特朗普的鐵腕碾壓了”。目前看,特朗普政府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對歐“連嚇帶詐”的談判策略是奏效的。因此,在剩余的任期內,特朗普政府或許會更頻繁地將“極限施壓”作為對歐打交道的首選手段。未來歐盟與美國的矛盾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增多。(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安全項目負責人呂蘊謀)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