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實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文 | 蔣巖樺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信息情報院副研究員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特別是特色農牧業和清潔能源產業,持續發展資源加工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立足實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是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從市場競爭角度看,特色產業以“特”取勝,通過比較優勢即更低的機會成本贏得競爭優勢;優勢產業則以“優”取勝,通過絕對優勢即更低的絕對成本贏得競爭優勢。因此,發展特色產業與發展優勢產業,宜采取不同策略,在不同的賽道上培育核心競爭力。
發展特色產業,要在發揮“人無我有”的比較優勢上做文章。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資源稟賦等,獨具特色的社會環境如歷史文化、地區民俗、工藝傳統等,可以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力。“人無”意味著稀缺性和市場潛力,“我有”意味著創新性和發展機遇。在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長安歷史文化資源,深挖文旅產業潛力,成為文旅熱點。對于空白領域,要敢為天下先,以“先做唯一、再做第一”的精神爭取先發優勢。江蘇鹽城利用沿海灘涂的獨特風能資源,從零開始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從“風車林立”到“風機出海”,成為中國海上清潔能源發展的代表城市之一。
發展優勢產業,要在發揮“人有我優”的絕對優勢上下功夫,采取“人優我新、我快”的競爭策略。在市場充分競爭環境下,贏得競爭優勢的企業會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爭取規模效應,而在特定區域內的企業群體會在橫向上形成產業集聚、在縱向上形成產業鏈條,從而實現合作型競爭,通過共同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爭取合作共贏的集聚效應。從培育壯大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到規劃形成具有顯著優勢的產業集群,是一項系統工程。推進這一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等重大關系,構建起能夠確保市場更有效、政府更有為,確保企業能有成、產業能有序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科學方法。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規模、社會環境千差萬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找準切口、精準施策。一方水土能養一方人,也能興一方業、富一方人,關鍵要把好脈、找對癥、開好方。
以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為例,要持續擦亮“土特產”金字招牌,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集聚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我國已累計認定12批次4182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地區層面則因城施策、深化打造各具特色的“一鎮一業”“一縣一業”發展模式。為聚力推進農業產業要素聚集、全鏈升級,我國已累計創建7批次25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地區層面因勢利導、配套創建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園。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已培育形成了158個全產業鏈產值超100億元的農業產業集群、390多個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