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綁減負讓基層“沃野生根”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度舾梢幎ā啡缫粓龃河?,以制度之力精準滴灌基層治理根基,為深扎于廣袤沃野的根系松土解縛,使其得以精耕深扎。基層作為政策執行的“神經末梢”,其運轉效能直接關系治理體系的順暢度。唯有以“祛虛”斬斷形式主義毒瘤,以“提效”釋放治理創新活力,才能讓基層干部“解放雙手”“邁開步子”“甩開膀子”。
破除板結之“殼”,讓治理根系破土舒展。文山會海、過度督查、隨意借調,恰似層層板結的硬土,擠壓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空間?!度舾梢幎ā芬詣傂约s束為犁鏵——嚴控文件數量、嚴控會議數量、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嚴守“不向縣及以下單位借調干部”紅線,正是為了犁開這層窒息的板結。當會議記錄本變薄、手機工作群減少、奔波迎檢的腳步漸緩,基層干部才得以從“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和“車輪上的空轉”中解脫,將目光重新投向泥土與炊煙,在深入田埂巷陌中感知大地真實的脈動。這種“靶向治療”式的整治,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通過剝離虛妄表象,讓基層工作回歸“解決問題”的本質,讓干部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重構制度之“壤”,為治理根系培元強基。 基層負擔過重的深層癥結,在于“小馬拉大車”的權責失衡。規范明晰基層權責如同為治理的土壤精準施肥,確保著每一分養分都流向根系。這套制度設計的關鍵,在于構建起從權責清單到資源保障的閉環鏈條,為基層履職提供了清晰邊界和堅實后盾,使其能心無旁騖地深耕主責主業,既為基層“松綁”更給基層“撐腰”,讓干部從“被動應付”轉向“主動作為”,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廣大基層干部當以“第一責任人”的擔當深耕這片沃土:依據清單厘清邊界,以創造性在服務流程優化、政務應用整合中精耕細作,在清理掛牌亂象、精簡證明事項等具體勞作中,讓權責一致、人崗相適的治理生態破土而出。
涵養實干之“源”,促治理根系沃野深耕。形式主義痼疾的深層病根,在于價值評價體系的錯位與政績觀的扭曲?!度舾梢幎ā藩q如為基層治理注入的源頭活水,倡導在田間地頭丈量民情,在街頭巷尾傾聽民意,把辦公室搬到問題現場,讓“干得好”的標準回歸到“群眾是否滿意”“問題是否解決”的本源,讓“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成為共同呼吸的空氣。工作中,要建立“問題銷號制”,把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列出清單、掛圖作戰;推行“一線工作法”,讓干部走出會議室、走進農家院;完善“群眾評議制”,用百姓口碑作為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唯有將精力從案頭堆積的材料轉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用群眾舒展的眉頭代替材料臺賬的厚度,才能讓求真務實的種子在基層沃土生根發芽,最終成長為支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參天大樹。
《若干規定》以“減負”與“賦能”的辯證智慧,精心構建起一套破除束縛、完善保障、重塑理念的系統治理框架。當基層干部掙脫形式主義無形之索,當每一根治理的根系都能自由呼吸,每一寸治理的沃土都必將結出更飽滿的民生果實。(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