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系統廣角
紅軍長征與長征精神
2022/1/10 9:37:51

——梨樹鄉老科協   夏治瑞

 

    關于紅軍長征,共講四個問題。一是紅軍長征的歷史回顧。二是長征途中的驚險斗爭。三是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四是長征精神的現代價值。

一、紅軍長征的歷史回顧

1、什么是紅軍長征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從各蘇區向陜甘蘇區的重大戰略轉移。中央紅軍(后改稱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紅二十五軍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同陜甘紅軍會師,行程近萬里,是最早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5月初由彰明等地出發,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紅二、紅六軍團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紅軍長征歷時之久、行程之遠、戰斗之險、環境之惡和規模之大,在人類戰爭史上是罕見的,被稱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14個省(含重慶為15個省市),經歷了大小600多次重大戰役戰斗,敵我兵力之懸殊也是亙古未見的;過近百條江河、翻40座高山險峰、走1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最后,紅軍僅剩不到3萬人。

2、紅軍為何要長征

紅軍長征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日寇侵略,紅軍被迫做出北上的決策。二是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戰略轉移。作為紅軍當時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周恩來總結這段歷史說:“萬里長征,就因為江西打敗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擋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

毛澤東則認為,紅軍突圍長征不是消極的逃跑,而應是積極的行動,其基本任務,一是為保存主力紅軍的有生力量;二是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殲滅敵人,以擺脫敵軍的圍追堵截;三是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繼續逐步實現中國革命的勝利。

3、長征的歷史過程

紅軍長征主要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長征準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早在1934年5月,紅軍就有打算決定撤離中央根據地,準備長征,而且隨后做了一系列準備。7月7日,臨時中央提出了抗日主張,并派尋淮洲、樂少華率紅七軍團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前進,為長征探路;將戰火引向國民黨老巢。7月23日,中央派任弼時和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離開蘇區,打通與湘鄂贛根據地聯系通道,為戰略轉移做準備。同年6月,周恩來派程子華到鄂豫皖根據地工作,傳達中央指示。

10月9日,紅軍總政治部發布關于長征的政治指令。10月10日晚,主力紅軍進行戰略轉移,中央紅軍長征正式開始。

在準備階段,有兩個人做出了特別巨大的特殊貢獻。一個就是周恩來。他作為當時最高“三人團”之一,從組織、兵員、物資、軍事、輿論上,都做了力所能及的準備。另一個是毛澤東。毛澤東在于都河探路、架橋,擴紅,因為怕泄密,毛澤東以填詞的方式,向中央建議。毛澤東寫道:“7月23日凌晨登會昌山,作《清平樂?會昌》: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戰略轉移的突破口在哪里?一看就知道。

第二階段:中央紅軍長征失利(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中央紅軍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在湘西遭遇了慘敗,紅軍人數銳減4萬多人。就在紅軍面臨滅頂之災之時,毛澤東力爭,促使紅軍轉兵貴州。12月,占領通道城,后又攻克黎平,強渡烏江。1935年1月7日占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第三階段:長征發生轉折(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轉變了打法,靈活機動,聲東擊西,最后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

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展開機動靈活的運動戰,轉戰貴州、四川、云南邊界地區,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出其不意搶渡金沙江。婁山關之戰,是紅軍長征以來第一次大勝仗。可以說,四渡赤水既毛澤東活用兵法的典范,又是神奇克敵的杰作。

緊接著,中央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地區。我們黨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支援。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1935年5月下旬,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夾金山。然后,紅軍完全擺脫圍追堵截。6月14日,與先期到達懋功的紅四方面軍第四軍會師。不久,在小金實現了兩軍會師。

第四階段:北上南下分裂(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當時周恩來生病不起,張聞天、博古威信不夠,斗爭經驗不足,而毛澤東又名不正言不順,與張國燾的斗爭形勢極其嚴峻。

長征途中召開的會議,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八個主要會議。最終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實際主要領導地位。還有一類是與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的會議。從兩河口會議開始,直到俄界會議,不斷地為統一紅軍會師后的戰略行動方針而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展開斗爭。

1935年6月兩河口會議至9月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前的重要會議和事件:一是兩河口會議,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的第一個會議,中央提出北上抗日主張,建立陜甘根據地。張國燾反對,但因為比較孤立,中央還是通過了決議。二是黑水蘆花會議,主要研究兩軍會師后如何統一指揮的問題。由于張國燾的要挾,周恩來從大局出發,讓出紅軍總政委一職,由張國燾接任,張國燾掌握了軍權。三是沙窩會議,將紅軍分為左路軍、右路軍。左路軍由張國燾、朱德率領;右路軍由陳昌浩、徐向前率領,中央隨右路軍行動。四是毛兒蓋會議,對張國燾分裂路線做了一些斗爭。五是右路紅軍過草地。六是一份密電——“九九電報”暴露了張國燾的丑惡嘴臉。七是巴西會議,中央決定率紅一、三軍團單獨北上。八是俄界會議,針對張國燾另立中央的做法,中央要求張國燾停止分裂紅軍、分裂黨的活動。

第五階段:勝利抵達陜北(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紅軍顛沛流離,終于找到了家,有了歸宿。

1935年9月17日突破臘子口,這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

1935年9月,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毛澤東從舊報紙上發現陜北有紅軍存在。毛澤東得出一個結論,陜北有紅軍,革命有基礎。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吳起鎮會議,宣告紅軍主力長征勝利結束。吳起鎮會議的歷史貢獻,一是宣告紅一方面軍長征勝利結束,二是確定陜北為新的革命中心,提出“建立西北蘇區,領導全國大革命”的戰略任務,三是加強了對陜北根據地的領導。從吳起鎮會議開始,紅軍的指揮權真正開始交到毛澤東手里。

1935年11月上旬,紅軍發動直羅鎮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東北軍1個師又1個團,師長牛元峰自殺,俘虜5300余人,繳槍3500余支,大漲了紅軍將士的士氣。

第六階段:紅軍會師陜北(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1936年10月9日,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原紅二、紅六軍團等)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已經基本確立,紅軍發展也非常順利。

二、長征途中的驚險斗爭

長征途中的斗爭是驚險無比的。在長征路上, 一是與國民黨的斗爭;二是與險惡環境的斗爭;三是與黨內錯誤路線的斗爭。

1、與國民黨的斗爭

長征路上,國民黨反動派出動重兵,加上飛機大炮,對紅軍圍追堵截,三大紅軍損失巨大。

中央紅軍以湘江戰役、四渡赤水和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最為驚心動魄。紅四方面軍以嘉陵江戰役和百丈關戰役最為激烈。紅軍建軍史上兩次最慘重的損失:一次是湘江戰役歷經9天血戰,紅軍折損3萬多人,另一次是1935年9月,張國燾違抗中央決定,率紅四方面軍南下,提出“到成都吃大米”,與國民黨川軍在百丈關激戰,損失4萬多人,幾近折半。

1935年三四月間,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殲敵12個團,打開了與中央紅軍會師的有利局面。

紅二、六軍團在云貴高原轉戰烏蒙山的大迂回作戰,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二、六軍團討了巧,就沒有吃虧。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

紅二十五軍在河南方城獨樹鎮之戰中粉碎了蔣介石圍殲陰謀,與紅一方面軍的飛奪瀘定橋、紅四方面軍的激戰嘉陵江等著名戰斗并列長征史冊。

2、與險惡環境的斗爭

長征途中環境無比險惡。比如爬雪山,紅一方面軍翻越夾金山,紅四方面軍翻越黨嶺山,紅二方面軍翻越的系列雪山,犧牲的指戰員不計其數。

跟爬雪山比,過草地更艱難。紅軍戰士把過草地比作“走地獄”,而且三個方面軍都經過了“水草地獄”。穿越草地有四難。一是行走難。一望無涯的草地沒有路,人和騾馬須跳跨草甸前進。過草地,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來不及搶救被污泥吞噬;時逢下雨不小心滑倒了掉進泥沼;過河時,虛弱的身體經不住冰冷河水的刺激,被急流沖走。二是食飲難。準備的青稞麥炒面或麥粒,兩三天就吃完了。還有一多半路程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饑。有的有毒,吃了會死。后續部隊吃不上野菜、樹皮,就將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馬鞍子煮著吃。有的戰士餓得實在沒吃的,就將屙的屎里沒有消化的青稞麥挑出來,洗了再煮吃;煮水有毒,沒有喝的,就喝人尿、馬尿。三是御寒難。草地天氣一日三變,下午往往黑云密布,暴雨冰雹鋪天蓋地而來,或者霧雨朦朧。指戰員身上的衣服總是濕的。夜間降溫至零度左右,凍得瑟瑟發抖。四是宿營難。找不到干地,就在泥濘漬水里鋪點東西露宿,或就地而臥,或坐著打盹,或背靠背睡一會兒。若風雨交加,就在淋澆之下煎熬。次日清早,往往會看到草地上長眠一些戰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背的戰友。長眠在草地的戰士成片成堆。

據史料記載,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斗減員在萬人以上。過草地的第一支部隊是右路軍(1935年8月下旬,經過改編的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一部),經過七天的艱苦跋涉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張聞天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說:紅軍過草地犧牲最大,這七個晝夜是長征中最艱難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覺得是從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間。”

3、與黨內錯誤路線的斗爭

長征路上的黨內斗爭,主要是兩大斗爭。一是與博古、李德的“左”傾冒險主義的斗爭,以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和遵義會議最為關鍵。二是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這個斗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兩河口會議開始,直到俄界會議,以毛澤東為實際核心的黨中央進行了同張國燾的直接斗爭;第二階段是在紅軍總部隨紅四方面軍長征后,在阿壩會議和卓木碉會議上,以朱德為代表的紅軍領導人進行了反對張國燾分裂黨中央的尖銳斗爭。

先說第一場斗爭。與博古、李德的“左”傾冒險主義的斗爭。這場斗爭的轉折點就是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做出的四條決定,其中一條毛澤東同志選為政治局常委,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長征路上與博古、李德的斗爭,一共有八次會議。這里只以五次會議為例: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會議,毛澤東力主改變行軍路線,轉兵貴州的正確意見第一次獲得通過。12月18日黎平會議,采納毛澤東的意見,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錯誤的軍事路線。1935年2月5日“雞鳴三省”會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總政治部代主任。3月10日茍壩會議,提議建立中央政治局新“三人團”,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5月12日的會理會議,總結四渡赤水經驗,批評了林彪,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為紅軍后續戰斗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張國燾并不是一開始就搞分裂的,他的分裂主義是有一個演化的過程的。一開始,張國燾對會師的態度是積極的。但是,發現紅一方面軍只有不到3萬人,實力遠不如紅四方面軍的時候,張國燾的內心起了變化。在兩軍會師后的第一個會議——兩河口會議上,張國燾的心理開始失衡了,野心逐漸膨脹,他想當軍委主席。但是,毛澤東沒有讓他得逞。軍委主席是朱老總,誰也無法替代。后來是周恩來讓出紅軍總政委,在黑水蘆花會議上,張國燾當上了紅軍總政委。沙窩會議,中央將一、四方面軍混編,成立左、右路軍;毛兒蓋會議上,中央批評了張國燾的陽奉陰違行為和錯誤的南下主張。9月9日,他還發了密電給陳昌浩,稱如毛澤東不聽,要采取斷然措施,“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什么是“徹底開展黨內斗爭”?把人消滅了就是最徹底的。這份被稱為“九九電報”的密電,把張國燾的險惡用心暴露無遺了。幸虧葉劍英警惕性高,首先看到這份電報,馬上拿來給毛澤東看,毛澤東才下了最后決心。在巴西會議上,中央討論決定,單獨北上。這個時候,張國燾說中央是逃跑主義,不承認這個中央,決定另立中央,搞分裂主義。在俄界會議上,中央對張國燾提出嚴厲批評,并做出了《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三、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

1935年長征勝利后,毛澤東就曾經說過:“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一種民族精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一種革命精神。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對黨忠誠,理想堅定

在長征途中,紅軍將士既要同圍追堵截的幾十萬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又要與黨內的錯誤思想展開斗爭,還要克服無數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特別是爬雪山過草地世所罕見的艱難困苦。廣大紅軍將士靠的就是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實現黨的理想的堅定信念。

長征為什么能取得勝利?這跟人有關。中國共產黨聚集了中華民族相當多的優秀子孫。

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都參加了長征。十大元帥唯有陳毅因傷留在蘇區,沒有參加長征,其他人均參加了長征。十員大將中,唯有粟裕、許光達兩人沒有參加長征,其余八人均參加了長征。當時這些領導人、元帥、大將都很年輕,他們中25-29歲的11人,30-39歲的11人,41-48歲的4人,都有堅定的革命理想。

2、不怕困難,勇于犧牲

在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有天上、有地上,還有黨內的斗爭。各路紅軍都遭受到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與數倍于己的敵人進行過生死決戰,盡管有巨大犧牲,但最后都擺脫了敵人的圍堵。在那種特殊環境下,紅軍將士早將生死置之度外。

3、實事求是,機動靈活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實際核心領導地位,之后紅軍長征才有了一套正確的思想路線、軍事路線和戰略戰術。遵義會議之后,紅軍戰略戰術機動靈活,軍事斗爭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終使紅軍擺脫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4、顧全大局,團結友愛

長征是四支軍隊先后出發。他們互相接應、配合、支援,這在長征的始發和最后會師階段表現得非常突出。沒有這一點,就沒有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在整個長征途中,特別是這種團結互助、為了援救同志寧可犧牲自己的崇高品德,表現得十分突出。賀子珍就是為了救戰士,被飛機炸傷。頭部、胸部、臂膀受傷17處,許多彈片取不出來,留下后遺癥。后來疼痛難忍,到蘇聯療傷,也沒有全部康復。這充分表現出紅軍指戰員無私無我的階級友愛。

5、依靠群眾,患難與共

紅軍長征之所以能夠不斷戰勝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群眾。紅軍在離開中央蘇區踏上漫漫的長征旅途時,蘇區人民給予紅軍以巨大的支援。紅軍經過雪山草地,很好地執行了民族政策和軍隊紀律,得到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從而得以征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四、長征精神的現代價值

盡管長征已經過去85年,但紅軍長征精神依然鼓勵著千百萬人。盡管時代不同了,但長征精神的激勵作用依然存在。作為當代人,我們要學習和領會長征精神的真諦,不斷汲取長征精神的豐富營養,為我們這個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

1、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目標,信念是力量。在講到長征時,鄧小平同志曾經動情地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這種信念是任何困難都嚇不倒、摧不垮的。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說明,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勝的信心是戰勝艱難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

李中權少將曾經參加長征,后來擔任過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享年100歲。李中權不僅自己參加革命,而且他們全家9人都參加紅軍,被譽為“滿門革命赤子,輝煌永留青史。”他家9個紅軍中有5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張學良將軍在談到長征時,也是感慨地說:“毛澤東這個人啊,萬里長征他(毛澤東)能統馭,他有這個力量。”“國民黨打不過共產黨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中心思想。”張學良將軍所說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指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不僅在過去,在當今依然重要。我們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為實現中國夢而樹立人生理想,必須為實現中國夢而堅定理想信念。

2、踐行初心使命

紅軍將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推倒三座大山、謀求民族解放為初心,以北上抗日救國救民、窮人翻身當家做主人為使命,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舉世無雙的人間壯舉,踐行著他們堅如盤石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我們生長和生活在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干部、青年和新型農民,在學習這段中外歷史上無與倫比的人類奇跡的時候,又怎能忘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以及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呢?這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能變;勇于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結合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中國夢,踐行初心使命。

3、培養奉獻精神

當年的紅軍為了革命,可以奉獻一切,包括生命在內。因為有了奉獻精神,所以就會變得無私、純粹、勇敢。新時代、新征程更需要奉獻精神。現在有的人不講奉獻講索取,碰到利益斤斤計較。奉獻精神幾乎成了“稀缺資源”,這是與長征精神背道而馳的,也是與我們共產黨人崇高而輝煌的事業格格不入的。

4、堅持艱苦奮斗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長征那樣的苦都能堅持下來,那還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吃苦精神,對于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需要的,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紅軍將士,在長征中,砥礪了他們的意志品質,形成了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是長征為后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凡是有理想、有作為、志存高遠的人,都一定不會辜負黨的期望,高舉艱苦奮斗的旗幟,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

5、踐行群眾路線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與人民群眾有力的支援分不開的。紅軍每到一個地方,必做三件事:首先積極宣傳發動群眾,然后是嚴格執行軍紀,不動群眾一草一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最后是做好事做實事,包括為當地百姓和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革命政權、武裝,等等。嚴明的紀律和實際的行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密切了軍民關系,紅軍與人民群眾打成了一片。當地廣大人民群眾主動為紅軍捐糧草,給紅軍帶路,照顧傷病員,甚至參軍打仗,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紅軍戰士的遠征。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向紅軍戰士學習,要向毛澤東學習。毛澤東是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的。毛澤東把人民比喻成什么?水、眼睛、土地、上帝。因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的歷史,是任何帝王都無法比擬的。所以說,今天我們學習長征精神,也不要忘了人民群眾,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走好群眾路線。

 

注:根據有關黨史講座資料縮寫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