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富錦城南20公里處的平原上,一座圓圓的孤山矗立在寥廓的藍天下。由于這座山位于富錦城對面,故稱對錦山。山不太大,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也不太高,主峰只有162.2米。可是,正應了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句經典,這座其貌不揚的小山,因抗聯十一軍誕生在這里而成為東北抗日聯軍屈指可數的圣地。
對錦山(陳永欣攝)
2010年5月,我受中共富錦市委組織部和黨史研究室的委托,在組織部電教室陳永欣和長安鎮黨委負責人的配合下,來對錦山進行革命遺址普查。東日新村黨支部書記黃學明接待了我們。黃書記時年70歲,精神矍鑠,身板硬朗,腳穿一雙破舊布鞋,右腿褲管挽在小腿處。一看就是一個樸實敬業的村干部。做了30余年村干部的他,對對錦山的歷史了如指掌,說起抗日聯軍在對錦山的往事頭頭是道。
陳永欣與東日新村黨支部書記黃學明(田增岐攝)
在黃書記的帶領下,我們驅車沿著曲曲彎彎的鄉路來到對錦山西部的高崗上。只見對錦山兩座南北并列的漫圓狀山頭突兀而起,郁郁蒼蒼;山下大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高崗西部臥著兩道南北漫崗,逶逶迤迤同南部平原相連。正是5月播種的季節,大地地成垅,田成方,一片片綠油油的小苗充滿生機。
對錦山西的漫崗(陳永欣攝)
黃書記瞭望著對錦山說,當年這座山樹高林密,山周圍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沼澤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了廣招漢族人來此開荒種地,在對錦山南麓修建了清圣宮,老百姓稱錦山廟,廟里供奉關公、菩薩、龍王等。廟四周栽種楊柳、杏李、櫻桃等樹,風景秀麗,香火鼎盛,整日晨鐘暮鼓,香煙繚繞,來此求神拜佛的人們絡繹不絕。
黃書記所言極是。我曾在《富錦文史資料》上看到有關錦山廟的記載:據說清晨和傍晚,在烏爾古力山的臥虎泉邊能聽到對錦山清圣宮的鐘聲,所以,富錦第六任縣長孟廣鈞在《虎山詠泉》詩中詠道:“對錦翠叢藏古寺,臥虎泉邊聞鐘聲”。于是,對錦山就成為20世紀30年代富錦聞名的風景名勝“對錦疊翠”所在地。
黃書記望著對錦山前的大地說,由于這一片土地肥沃,錦山廟香火不斷,所以來這里安家落戶的人越來越多。他指著山西的漫崗說,當年闖關東農民于長武、宋連生、黃成國、于貴顯、丁福等就先后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座農家大院。這些農家大院都建有院套,有的人家為防匪患,院套四角建有炮樓。丁福是這些人家中的大戶,給他當長工的人很多,其中長工李德福由于哥們多,在今東日新村處形成了李家半截街。一時間對錦山這嘎達成了物產豐饒,人煙稠密的地方。抗日初期這里便興起了紅槍會,成為抗日救國軍、抗日義勇軍活動地。抗聯七軍成立后,這里便成了七軍主要活動區,七軍參謀長崔庸健化名金志剛,多次率領部隊駐扎在這里。崔庸健就住在于貴顯家。這里很多人家都給崔庸健的部隊溜過馬。1936年祁致中帶領抗聯獨立師的部隊轉戰到富錦后,便在這里建立了一個交通站。
從黃書記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抗日戰爭時期,對錦山一帶不但是一個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優越的地方,而且是抗日部隊的大本營。這可能就是抗聯獨立師選擇這里做為抗聯十一軍成立之地的原因。
抗聯獨立師是在明山山林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山山林隊是山東省菏澤縣曹家莊人祁寶堂于“九一八”事變后,同樺南縣駝腰子金礦7名工人結盟起義組成的反日隊伍,因報號“明山”,被群眾稱為明山山林隊。1934年加入了趙尚志領導的東北反日聯合軍總指揮部。在趙尚志、馮仲云的啟發教育下,祁寶堂改名祁致中,以表致力于中國革命之意。1935年經湯原游擊總隊政委夏云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祁致中參加革命隊伍后,以富錦的七星砬子為后方基地,活動于富錦、寶清、依蘭、樺川等地,打擊敵人,擴大隊伍。1936年1月在湯原縣吉興溝召開的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大會上,祁致中的部隊加入了抗日聯軍,隊伍發展到500余人。5月20日,祁致中的部隊在依蘭縣三區二道河子被改編為抗日聯軍獨立師。
祁致中(富錦博物館供稿)
祁致中足智多謀,英勇善戰。他重視抗日根據地建設,1936年夏天,在富錦七星砬子建立了密營、被服廠、兵工廠和軍政學校,并在經濟上資助北滿黨組織。1937年 6月,原吉林自衛軍營長、時任偽滿富錦縣頭林警察署署長的李景蔭反正起義參加獨立師,任參謀長,使獨立師如虎添翼,成為戰斗在三江平原的一支抗日生力軍。鑒于這種情況,6月28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帽兒山召開的省委擴大會議上決定將獨立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北滿聯軍總司令部還任命祁致中為聯軍下江辦事處主任。祁致中和獨立師官兵聞訊十分振奮,一方面壯大隊伍,將部隊發展到1500余人;另一方面充實軍政干部,完善部隊建制,吸納張進思(張進思在去獨立師途中犧牲)、于天放、張中孚等知識分子到部隊工作。經過一系列準備,改編獨立師的時機已經成熟。1937年10月抗聯獨立師決定在對錦山舉行組建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的會議。
東北抗聯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親自主持改編工作。改編后的抗聯十一軍共一個師,下設3個旅,9個團,1500余人。軍部設參謀部、政治部、經濟部、教育部(含宣傳)、秘書處和副官處。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白云峰任參謀長,張中孚任秘書長,薛華任副官長,崔振寰任經濟部長,李長山任軍需處主任,陳模任情報科長,陳森任軍務科長,李景蔭任一師師長,于天放任隨軍軍校教育長兼一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張興德接任政治部主任),宮佩卿任隨軍軍校教官。一旅旅長張建國,政治部主任楊子岐;二旅旅長胡文起,政治部主任王濟舟;三旅旅長姜寶林,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一團團長葉萬海;二團團長劉萬;三團團長高繼賢;四團團長周富;五團團長王廣來;六團團長王慶榮;七團團長孫永山;八團團長韓慶貴;九團團長闞中章(1939年春隋德勝任團長)。
李兆麟 (富錦博物館供稿)
抗聯十一軍成立后,斗志昂然,銳氣方遒。第一仗就擊潰了富錦日偽自衛團的向陽川孔團和二龍山周團,清除了敵人兩個據點。接著全軍在五頂山下同日偽軍2 000余人展開激戰,創下了東北抗聯史上規模較大的戰例。11月,軍長祁致中率軍部、二旅和七團向同江、撫遠進發,開辟第二戰區,計劃利用同蘇聯接壤的優勢,與抗聯四軍、七軍聯合創建完達山根據地,開展持久戰;一旅和三旅在富錦、寶清、樺川、集賢開辟第一戰區,其中一旅仍留在樺川、依蘭原獨立師后方基地活動,李景蔭率一師師部和四團活動在富錦地區。
李景蔭 (李偉偉供稿)
第一戰區的部隊在富錦相繼開展了小梁店(又稱梁家店)、黑魚泡、張小腳林子、張獸醫窩棚等戰斗,并與抗聯六軍、七軍聯合開展了花馬前甲大甸子、花馬北山、飄筏河之戰。這幾場戰斗,幾乎將富錦城外敵人的據點全部摧毀。十一軍成為抗聯縱橫馳騁在三江平原的一支勁旅。
可是眼前這個曾經虎踞龍盤的慢崗,已看不到農家大院一絲一毫的蹤跡。黃書記說,為了隔斷抗日聯軍同人民群眾的聯系,1938年后,日寇制定了《三年治安肅正計劃》,瘋狂實行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強化“保甲制度”,組建集團部落,將慢崗上的農家大院全部燒毀,人家全部驅趕到今東日新處,積聚成日新村。
日寇在三江地區大討伐(選自《北滿星火》)
對錦山的這個遭遇,反映了抗日聯軍當時的艱難處境。日寇實施歸屯并戶的“集團部落”政策后,割斷了抗日聯軍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缺衣少糧便成為抗日聯軍經常遇到的大難題,戰士們忍饑挨餓,凍死餓死成為常事。而且,面對的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關東軍。在這種情況下,抗聯十一軍損失很大。1938年初,軍長祁致中過界去蘇聯求援被扣押,5月政治部主任金正國犧牲,1939年7月2日祁致中回到國內,在同趙尚志一起攻打嘉蔭境內的烏拉嘎金礦時被錯殺。張興德、崔振寰、胡文起、王濟州、姜寶林、李長山、葉萬海,以及兵工廠廠長胡志剛等領導人相繼犧牲,被譽為神槍手的四團團長周富因病去世。部隊大量減員,到1939年初,部隊只剩下百余人,分散編入抗聯第三路軍第三支隊、第六支隊、第九支隊,浴血奮戰在海倫、慶安、綏棱等地。11月十一軍剩余的幾十人奉命在于天放、張中孚率領下過界去了蘇聯,編入東北抗聯教導旅。這支在富錦大地上誕生的抗日部隊經過血與火的洗禮,開始了新的斗爭里程。
 
東北抗聯教導旅部分將士(選自東北烈士紀念館)
考察結束,我們回到東日新村。黃書記說,日新村在1979年5月8日的一場大火中僅剩兩棟房屋,后來村民在廢墟上建成了東日新村和西日新村。東日新村被中共富錦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村。2014年,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共富錦市委市政府將東日新村村中3條南北道改造為1 200延長米的水泥路,8條東西道改造為4 825延長米的砂石路;為81戶農戶每戶補貼7 500元改造了泥草房;在村中建成一座1 4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抗日圣地東日新村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對錦山下。
東北抗聯教導旅部分將士(選自東北烈士紀念館)
考察結束,我們回到東日新村。黃書記說,日新村在1979年5月8日的一場大火中僅剩兩棟房屋,后來村民在廢墟上建成了東日新村和西日新村。東日新村被中共富錦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村。2014年,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共富錦市委市政府將東日新村村中3條南北道改造為1 200延長米的水泥路,8條東西道改造為4 825延長米的砂石路;為81戶農戶每戶補貼7 500元改造了泥草房;在村中建成一座1 4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抗日圣地東日新村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對錦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