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錦市老科協  楊德林
   當前的農業生產,正逐步由片面追求數量效益想全面提升品質效益轉變,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趨勢下,如何適應市場需求,生產品質優良、適口性好的農產品,成為擺在農業縣(市)面前的重大課題。近幾年來,富錦市把實施“三減”工程作為保護、恢復、提升地力和改善作物品質的有效抓手,建基地、重監管、強技術、增效益,走黑龍江綠色產品之路,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加大市場營銷的力度。2016年,“三減”面積達到67萬畝,同比增長42.5%,“三減”示范基地化肥、農藥、除草劑施用量,分別下降17%、19%和11%,實現了低污染、低殘留、低藥害,在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實現土地合理利用的同時,凸顯了“三減”的示范帶動作用。實現“種的好”向“賣得好”轉變。
一、       算好“三筆賬” , 轉變農民思想觀念
富錦市針對農民怕減產,不敢減、不愿減的實際,從算好“三筆賬”入手,有效打消農民的思想顧慮。一是算好穩產帳。2015年,以長安鎮永勝、大榆樹鎮福來、錦山鎮中永三個萬畝大地塊為基點,對實施“三減”地塊的作物產量進行監測,剔除各種客觀影響因素,經比對,實際產量保持平穩。由于大幅降低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使用,糧食品質顯著提升,適口性好,市場銷路好。去冬今春,通過富錦電視臺《三農指南》欄目,舉辦8期電視講座,邀請東北水稻、漂筏玉米等種植合作社及喬志國、張玉等種糧大戶,將“三減”穩產情況向全市進行通報,并就實施“三減”的現實意義談經驗,講感受、傳授技術、交流心得,有效打消了農民群眾的思想顧慮。二是算好增效帳。近年來,農資價格持續上漲,糧食市場價格不穩定,種地成本有上揚趨勢。富錦市為農民算了一筆賬,“三減”地塊通過減少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每畝節約成本15元左右,通過品質提升,市場好,不愁銷,畝均增收20元左右。一減一增,畝均實現節本增收35元。三是算好環保賬。實施“三減”的地塊,有效降低了藥害的殘留,減少了環境污染,適度恢復了地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越種越饞”的局面,同時,通過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逐步轉變農民群眾長期以來以犧牲生態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高產的思想定式,引導農民群眾妥善保護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高產的思維定式,引導農民妥善保護生態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證耕地資源的永續發展。
二、     做到“三到位”,著力解決技術問題
積極探索推廣“三減”技術路徑,強化服務,注重監管,有效保障“三減”工作的實效性。一是“三減”技術指導到位。堅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原則,建設了20個總面積達20萬畝的“三減”示范基地,以科學整地、秸稈還田、測土施肥、綠色植保為核心,制定比較全面的“三減”技術方案,下發至11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8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由市鎮兩級領導干部與這80家進行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一對一包保責任制,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大信息量培訓的前提下,提供全程跟蹤服務,做到“三減”技術應用不跑粗、不走樣。二是“三減”物質提供到位。在2塊省市級示范基地,12塊鎮級示范應用黃腐酸肥,引導農資經銷業戶引進、經銷增效復混肥、緩釋肥、水溶肥、植物助劑、有機硅助劑等適合“三減”技術規程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從源頭上遏制高毒長殘效農藥生產流通。三是“三減”模式推廣到位。大力探索和擴大蟹、稻、魚和、鴨、鵝玉米等生態共生的“三減”模式,在上街基鎮東立村、錦山鎮中永村、長安鎮永勝村建設7塊總面積達到3萬畝的生態共生示范基地。
三 、著眼“三提高”,著力解決效益問題
為保證“三減”推得開、可持續,以三大目標為導向,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一是提高品質效益。在全市示范園區、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按照“三減”標準生產作業,特別是在長安鎮永勝村等“三減”示范基地共計建設15套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有效提升產品品質,滿足市場對高端農產品的需求。2015年金瑪集團按照“三減”標準訂單生產的水稻,達到歐盟生產標準,其“元態國米”系列品牌產品全部銷往國內高端市場,每斤最高售價超過30元。2016年,進一步宣傳推廣金瑪集團先進經驗,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三減”為主,開展標準化種植、品牌化經營。全市有機食品原料基地達到1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達到260萬畝。二是做提高農民效益。鼓勵工商資本通過訂單種植的方式,為優質農產品選定出口,有效解決優質優價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市訂單面積達到185萬畝,其中象嶼集團50萬畝,金瑪集團5萬畝;在訂單價格上,金瑪集團每斤“三減”水稻高于市場價格0.27元,象嶼集團每斤“三減”玉米高于市場價格0.01元,僅訂單一項,可助農增收2000萬元。三是提高生態效益。通過廣泛應用“三減”技術,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在逐年擴大應用面積,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逐步扭轉土壤有機質下降的局面,使各級示范園區和國家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穩定在3%以上。在適度修復黑土資源,逐漸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為全面建設“黑土綠谷、生態富錦”,叫響“中國東北大米之鄉”,“中國大豆之鄉”等低于品牌,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