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
    樺川縣轄4鎮5鄉105個行政村,6個縣屬農林牧場,幅員面積226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10萬畝,全縣總人口22萬。樺川縣是一個農業縣份。一個農業縣份的農業經濟發展必須深入落實農業供給側改革精神,從本縣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優化農業結構,才能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樺川縣委縣政府確定了“減玉米、增稻豆、擴經濟作物,打造安全優質高效有機農業”的總體思路。
一、樺川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樺川縣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樺川縣是寒帶水稻種植發源地,年產優質、安全、生態、綠色的商品糧21億斤,商品率達到了90以上,多次被評為全國和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水稻種植面積130萬畝,其中農業部綠色水稻原料基地80萬畝,現有有機水稻生產5萬畝。并以品質優、味道美、口感好而聞名全國,有機“星火大米”、綠色“樺川大米”馳名省內外。
(二)、樺川縣是三江平原的核心區。地處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條件,造就了今天的樺川縣黑土農業。樺川縣是松花江流域重點糧食主產區域,地處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中心區域,樺川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地理交通、農業氣候、水源條件、人文地理、技術水平符合現代農業的全面發展,符合休閑農業全面融合發展。
(三)、樺川縣是重點的農業建設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重點區,是三江平原稻米加工的集散地.有各類加工企業130多家,年加工量達到了150萬噸,是佳木斯“百公里綠色稻米長廊、百公里優質水稻示范帶”建設工程的起始縣。樺川縣目前已初步建成“互聯網+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業物聯網已建成22處高標準示范基地。
(四)、樺川縣是先行先試的重點區。我省出臺“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后,同時出臺兩大平原整合資金方案,并把樺川縣確定為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21個重點實施區之一。通過實施改革和創新,樺川縣先后被確定為土地確權試點縣、黑土地保護試點縣、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縣,為全省改革提供了經驗,具有改革創新發展示范的基礎。
(五)、樺川縣是典型引領的先行區。近幾年,樺川縣全力實施“現代農業建設工程”,得到了國家、省、市的全力支持和幫助。2016年,全省統防統治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有60多個市、縣、區相關領導參會。一年來,有40多個省內外市縣到我縣參觀學習,極大地提升了我縣農業示范區在國內的知名度。
(六)、樺川縣是縣市交通的中心區。我縣地處佳木斯、鶴崗、雙鴨山三個城市經濟區中心。東臨富錦市,西連佳木斯市,南與樺南、集賢兩縣接壤,北以松花江為界與湯原、蘿北、綏濱三縣隔江相望,樺川縣城距佳木斯市30公里,距雙鴨山市60公里,擁有便捷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運輸基礎。
(七)、樺川縣是生態資源的聚集區。樺川縣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縣境內有一江六河十三泡,水產品有鯉、鰱、鯽等魚類11科37種;有林地2. 2萬公頃,樹種有落葉松、紅松、樟子松等40個品種,山產品有木耳、人參、蘑菇、蕨菜、鹿茸等18種,中草藥材有五味子、百合、防風等50余種,野生動物有鹿、貂、狍、天鵝、野雞、大雁等40余種。特色產品“車枯轆泡”牌綠色生態鴨蛋遠近聞名,已成為黑龍江省馳名商標和特色品牌。
    二、樺川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隨著我縣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更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的劣勢逐步凸顯出來,主要包括農田水利設施、基礎配套設施、村內道路建設、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電網改造等,不能滿足全縣農民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二)、結構調整任務較重。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我縣全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主要向調整水稻種植、大豆種植、經濟作物種植、漿果種植、蔬菜種植、棚室經濟及林下經濟方向發展。但是由于農民對于發展果蔬、經濟作物及棚室經濟的前景和效益不明確,不確定的利益收入及種植風險導致農民持觀望態度,結構調整任務加重。需要在果蔬、經濟作物的產出品方面引進實力龍頭企業,解決產品的出口問題。
(三)、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較慢。我縣的農業經濟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農產品生產率不高,科技貢獻率較低,農林生產對傳統方式依賴較大,缺少農林產品的深度開發。市場變化的了解程度不夠,農民的經濟水平有限,農業技術推廣較難。能夠真正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較少、規模較小,不能成為帶動其他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發展的榜樣。投資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費用較低,剩余勞動力分散不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三、樺川農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探索
(一)、做大做強農業產品的精、深加工。引進農業產品精深加工的工商資本進入,尤其是從樺川資源看,重點在抓好果蔬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依托果蔬種植園區推進果蔬項目,以此推動現代農業建設。果蔬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加工、營銷、技術服務中,引導和鼓勵企業創造就業崗位,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對包括果蔬項目的農業產品加工企業實行優惠的用水用電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設立農產品精深加工研制開發基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
(二)、加強政策支持,扶持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定標準,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范化程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大農業專項資金投入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發展農產品貯藏、加工、流通,優先用于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產基地建設、上市獎勵、人才培訓和品牌建設。
(三)、完善社會化服務,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全面啟動“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縣”建設,依托全縣農機、植保、農資等專業合作社,重點為農戶提供統防統治、烘干倉儲、飼料配送、秸稈打包等涉農服務。鞏固推廣新峰、農豐、金豐等企業涵蓋金融、農技、農資、農機、倉儲和銷售等一體化服務模式。
(四)、發揮“互聯網+農業”對技術、銷售的快捷反映作用。實現包括果蔬產品在內農產品“種得好”,更要“銷得好”。
(五)、增加專項資金投入,補齊農村基拙薄弱短板。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墓層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投入。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土地整治項目,加強水利設施改造,提高灌溉面積,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村持續繁榮。
(作者系樺川縣老科協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