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昌 凌琍 王麗君
2016年以來,富錦市以全面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為目標,以深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為驅動,結合富錦農業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支撐,調優種植業結構。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能力,以建設“全國糧食生產功能區”、“百公里綠色稻米長廊”和“百萬畝優質水稻示范帶”為契機,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實施“三減”行動,提升糧食品質,推動“三品一標”認證;依托“佳木斯大米”品牌推介契機,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的富錦大米品牌。大力發展棚室經濟,著力建成輻射周邊及對俄出口蔬菜基地,打造夏季北菜南運高端蔬菜品牌。加快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著力推進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五大創新”,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充分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活力,爭當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一、在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實施五項工程。
1、主導產業提升工程。堅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不斷擴大全市糧食作物標準種植面積和優良品種應用面積的同時,加快發展蔬菜產業,推進蔬菜標準園創建,帶動蔬菜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甜菜、大蒜、白瓜、烤煙、花卉等特色產業,構建“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同時,積極拓展農業的旅游觀光、文化傳承、休閑娛樂等新型功能,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拓展外向型農業,擴大對俄農業開發合作, 2020年,全市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
2、龍頭產業培育工程。立足我市優質食品原料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玉米加工、水稻加工、大豆加工和食用菌加工等8大主導產業鏈。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驗,逐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采取保護價收購,入股分紅和利潤返還等多種利益聯結形式,穩定農產品購銷關系,與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育有市場引領、品牌支撐、產加銷相銜接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貯運保鮮營銷龍頭企業。至少新增1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3、綠色食品開發工程。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強化投入品監管,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妥善保護黑土資源;以科學整地、秸稈還田、測土施肥、綠色植保為核心,推廣應用側深施肥、標準整地、秸稈拋撒農機具,綜合運用“三減”技術措施,化肥、農藥、除草劑施用量分別下降10、10和(以2015年標準施用量為基數),實現低污染、低殘留、低藥害;推廣“鴨稻”、“魚稻”、“鵝玉米”等生態共生有機種植模式。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轉基因農業種子流入佳木斯區域,加大從種子銷售環節到各鎮、各村、各個農戶對轉基因種子的宣傳,從源頭上杜絕轉基因種子銷售、從生產中杜絕轉基因種子下地,從收購環節杜絕轉基因糧食入庫倉儲,從加工環節嚴查轉基因糧食原料。形成佳木斯區域無轉基因種子和原料糧食,確保綠色基地不受侵害、加工品質不收影響、市場開發不收阻礙。種植地塊要暢通“互聯網+優質農資”渠道,走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開展休耕輪作試點,有效保護和持續提升地力。認證“三品一標”。努力擴大國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制定出臺支持政策,鼓勵農業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在遵循動態管理、準入準出機制的基礎上,地理標識、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實現翻番,分別達到2個、8個、28個和292個。打造優質品牌。緊緊圍繞“佳木斯大米”“富錦大豆”“富錦大米”等地域性品牌,實施以“生態富錦、綠色富錦、糧都富錦”為主題的品牌發展戰略,推進綠色農業基地化、規模化建設;鼓勵“富錦大米”商標持有者富錦市盛地特產協會擴大合作經營規模,吸引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富錦大米”品牌建設;同時,以金瑪“元態國米”、潘振合作社“潘振大豆”、喬楚合作社“喬楚農場大米”等品牌為重點,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富錦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進而拓寬有形(具體目標市場)、無形(電商等)市場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銷售同步發展。
4、綠色稻米產區工程。全面建設國家糧食(水稻)生產功能區,功能區規劃面積200萬畝,其中,核心區100萬畝、輻射區100萬畝。在確保200萬畝糧食(水稻)生產功能區建設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水稻生產潛力,拓展水稻生產空間,遠期規劃100萬畝拓展區,全市形成300萬畝以上水稻生產能力。在區域布局上,明確“一帶多片”發展思路,“一帶”即“雙百工程”(百公里綠色稻米長廊、百萬畝優質水稻示范帶)示范帶,包括同三公路沿線110公里、樺富路沿線35公里、二撫路沿線9.7公里的六鎮一區(城關社區)、83個村屯,面積100萬畝左右;“多片”指水稻生產基礎條件好,但尚未集中連片的其他區域,主要包括頭林鎮、興隆崗鎮和宏勝鎮的部分村屯,總面積100萬畝左右。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全部按照“三減”標準,進行生態綠色種植和稻田養鴨等生態循環種養示范,推進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
5、水產規模養殖工程。到2020年,全市養魚總面積達到4萬畝,水產品總量達到1.5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5億元,漁民純收入20000元。積極申報富錦市富錦鎮漁港項目建設,加強漁政管理,強化執法手段,嚴厲打擊漁業違法現象,高度重視和保護漁業資源和環境,保障漁業生產秩序和漁民合法權益,促進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聚焦發力。
1、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數量多向質量好轉變,到2020年,發展專業種養、農機服務、植保服務等多元化服務組織50個,農戶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重達到65,通過合作經濟組織采購和銷售的商品達到40。培植發展具有綠色、有機品牌優勢,銷售網絡遍及國內市場的大型營銷網絡集團1個,推動富錦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完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市場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服務效率。
2、優化集體土地資源配置。強化土地流轉服務,在現有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基礎上,健全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強化土地流轉服務,以市場化、社會化的運作模式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在全面完成我市農業村地經營權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加強土地承包檔案建設,實現土地承包和流轉信息化管理。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型方式。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承包土地。到2020年,三大糧食作物基本實現100畝以上連片種植,全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50萬畝、占市屬耕地總面積的79。
3、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發揮資源效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60萬畝,占市屬耕地總面積的45.6。
三,在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上科學設計。
1、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在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同時,開展林地承包經營權和補貼款、租賃費及股權、債權質押等貸款試點。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多渠道整合社會信用信息,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提高金融機構支農意愿,為現代農業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拓寬保險形式,穩步推進互助式保險發展,建立與農民利益掛鉤的互助合作保險新機制,使農民在支出保費的同時,也在互助保險中得到收益。到2020年政策性種植業保險面積實現260萬畝。
2、完善科技支撐體系。繼續完善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中心職能,建成以“互聯網+農業”為重點的農業信息綜合指揮監測中心,更好地指導全市農業生產,并為上級部門指揮指導農業生產提供可靠依據。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步伐,建立健全鎮村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實現農技服務市鎮村全覆蓋,加快先進實用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步伐,全市科技成果轉化率85,科技貢獻率65,優良品種普及率保持100。
3、構建市場交易體系。扶持現有的重點農產品市場改造升級,加強配送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網絡信息中心、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更好地發揮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作用。到2020年,培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農產品品牌2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
4、壯大人才支撐體系。全面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黑龍江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的方針,實施人才發展優先投入戰略,加強農業創新型科技人才、農業行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新型農民培訓”、“科普之冬”等載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類型的農業技術培訓,有效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適應市場能力,建設一支“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年均培訓農民10萬人次。
5、強化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控,完善相應配套設備,建立完整、完善的預防體系。做好對常年發生的病蟲害的監控與預報,早動手、早預防,減少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損失。
6、建設“互聯網+農業”體系。推進農業互聯網、物聯網建設,利用物聯網發展精準農業,利用互聯網開展信息服務,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以中永、東立、誠信、永勝、高家、福來、西鳳陽等萬畝大地塊為基點,積極開展農業物聯網建設,提高全市精準農業發展水平;依托互聯網,加大遠程技術培訓、專家會診等工作力度,提高農技服務水平與效率;依托全市“互聯網+”平臺,積極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同時,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抓好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我市的優質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買賣流通,提供先決條件。
四,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上,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1、建設美麗鄉村。在雙百工程區域內,以中心村、行政村、特色村、專業村為重點,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積極整合各方資金,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科學規劃布局美、設施完備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服務健全身心美、創業增收致富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六美”鄉村,全面推進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墻、改圈等“六改”工程,集中治理柴草亂放、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等“五亂”現象,扎實開展凈化、硬化、綠化、美化等“四化”工作,不斷強化農業產業、公共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建成示范村57個。
2、推廣清潔能源。加大項目建設的科技含量,利用高科技手段解決北方沼氣池過冬的難題。充分發揮農村沼氣服務網點的作用,做到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相結合。對有故障的沼氣池要及時排查,對需要投料換料的沼氣池要對農戶進行義務指導,確保沼氣的正常使用。
3、堅持扶貧開發。繼續實施結構調整戰略、科技扶貧戰略、全民扶貧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穩定解決農村貧困戶溫飽問題為重點,以實現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為主要任務,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扶貧開發機制創新為動力,堅持政府主導與全社會參與相結合,扶貧開發與結構調整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緊緊瞄準扶貧項目,爭取國家扶貧政策,把項目建設做為首要任務,切實抓好產業化扶貧,并把扶貧開發與建設美麗鄉村、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市域經濟結合起來,努力創新扶貧開發機制,著力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我市發展活力,推動各項社會事業進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繼續開展農民負擔監測工作,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
4、發展外向經濟。加大對有發展潛力的外向型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管理,加大產品的出口銷售額;進一步抓好對俄土地開發工作,積極引導組織農民或企業走出國門。進一步擴大開發規模,擴大合作領域;進一步抓好外向型蔬菜出口基地建設,擴大胡蘿卜、馬鈴薯、甘蘭等作物生產規模,提高產品品質,培養一批有實力的合作社,促進外向型蔬菜生產、加工和銷售。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大勞務輸出、剩余勞動力就地流轉工作力度,搭建市場主體間的對接網絡,加強勞務市場監督管理,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0人。
五,在推進畜牧產業發展上,明確方向、示范引領帶動。
方向就是兩牛一豬一禽。一是重點啟動富錦大錦農5000萬只肉雞項目投產運營。二是深入研究富錦頭興牧業“打造一帶一路畜牧循環經濟產業模式”經驗,尋求兩牛發展戰略定位和具體操作模式,結塊補上富錦畜牧短板(此戰略研究已有論述,不在贅述)。
六,在引進秸稈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上,優化選項。
1、秸稈肥料化利用。秸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繼續推廣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引進項目企業,利用秸稈資源制作的有機肥料等新產品,鼓勵農民使用新能源肥料,有效提高秸稈肥料利用率。
2、秸稈飼料化利用。秸稈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4 噸秸稈的營養價值相當于1 噸糧食,可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富錦是秸稈資源豐富的牛羊養殖優勢區,引進和鼓勵養殖場(戶)或秸稈飼料加工企業制作青貯、氨化、微貯或顆粒等秸稈飼料,發展畜牧養殖業。
3、秸稈基料化利用。利用秸稈資源栽培食用菌,促進農業生態平衡,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富錦可以重點推廣企業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進項目企業,建設一批秸稈栽培食用菌生產基地。引進秸稈育秧基質項目,為全市及周邊市縣農墾水稻育秧提供育秧盤。
4、秸稈原料化利用。秸稈纖維是一種天然纖維素纖維,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作用于造紙、生產板材、制作工藝品、生產活性炭等,也可替代糧食生產木糖醇等。“十三五”期間,不斷提高秸稈工業化利用水平,科學利用秸稈制槳造紙,積極發展秸稈生產板材和制作工藝品,試點建設秸稈生產木糖醇、秸稈生產活性炭等工程。
5、秸稈燃料化利用。秸稈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能,2噸秸稈能源化利用熱值可替代1 噸標準煤,推廣秸稈能源化利用,可有效減少一次能源消耗。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秸稈沼氣(生物氣化)、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熱解氣化、直燃發電和秸稈干餾、炭化和活化等方式。“十三五”期間,大力發展秸稈沼氣、秸稈固化成型燃料,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七,在組織落實推進保障上,形成合力攻堅環境。
1、加強領導,構建現代農業的組織領導保障。一是統一認識,轉變觀念。富錦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增長方式轉變、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進程,解決好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村發展相對滯后、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的問題,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與富錦工業化、城市化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這既是富錦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的內在需要,也是富錦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生態富錦”、“綠色富錦”、“糧都富錦”的時代要求。二是轉變職能,改善環境。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理順好政府機構職能關系,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通過轉變工作作風、強化責任落實、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規范執法行為、推進依法行政,為富錦現代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2、增加投入,構建發展的資金投入保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農業資金投入體系。增加農業投入,要堅持市場運作的思路,在投入機制上,要形成國家投入、地方配套、農業關聯企業等經濟實體和農戶共同投資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籌集農業發展的資金。重點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通過運用投資、稅收、貼息、補貼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導工商資本和民營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建設。二是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按照《農業法》的規定,每年財政預算用于農業產業發展支出的計劃安排和實際完成數的增長幅度,應分別高于財政經常性總支出計劃安排和實際完成數的增長比例,確保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重點加大對農業科研、基礎設施、農技人員與農民培訓、農產品促銷、信息體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的投入。三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和銀行信貸支持。關注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按照國家產業發展要求,積極組織項目申報,爭取國家項目支持,特別是要積極申報國家、省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等有關部委農業發展項目,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要積極爭取銀行信貸支持,包括爭取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機構的信貸支持,重點用于扶持管理水平高、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的發展。
3、依靠群眾,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切實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服務實力。鼓勵符合條件的基層組織積極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切實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實施農村基層干部素質工程。加強黨的農村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黨的農村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切實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涉農違紀違法案件,維護農民權益。
(作者系富錦市老科協會長、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