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川縣老科協副會長  王文忠  賈立軍
從2008年開始,以中辦發9號文件精神為指導,立足縣情和工作實際,嘗試性地把老科協組織工作的重點移向農村,進行了村級老科協組建試點。實踐證明,建立村級老科協,不僅為老科協人員發揮余熱、服務三農創造了條件,拓寬了工作領域。而且,行之有效地將農村的技術人才、種田能手組織起來,學科學、用科技,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學種田的能力,增強了農業效益和農民的收入。同時,也卓有成效地發揮老科協在科技興農中的作用,增強老科協的社會影響力,推動了老科協事業的發展。
一、立足縣情,推進老科協組織的建設與發展
農業縣的老科協組織怎樣建設與發展,是我們一直探索的課題。工作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樺川縣是省農業優勢區和糧食主產區,擔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縣委、縣政府把科技興農,抓好糧食生產,建設現代農業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老科協組織也必須服從服務于縣委、縣政府這個中心任務,順應現代農業建設的新形勢,發揮老科協組織的優勢,在科技興農,發展現代農業上起到科技的輔佐作用。因此,農業縣老科協的組織工作著力點應面向農村、面向農村生產一線,在農村開展老科協的組織工作,發展農村老科協會員,建立村級老科協組織,進而推進老科協組織的建設與發展。
我們在老科協組織工作定位后,老科協組織建設工作的重點逐步從縣城向農村轉移,全縣9個鄉鎮全部建立健全了鄉鎮老科協領導小組和分會,由鄉鎮黨委、政府在職的領導干部兼任鄉鎮的老科協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和老科協分會會長。我們還先后在梨豐鄉、蘇家店鎮、悅來鎮、創業鄉進行了老科協村級組織組建的試點工作,建立了樺樹川、黎明、昌盛、敬夫、雙興、堆豐里等6個村級老科協分會。
新建的村級老科協分會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顯示出在村上建立老科協組織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一是有利于科技普及、培養農村科技隊伍。村里建立了老科協組織,把農村愛科技、善琢磨的農民組織起來,引導帶動他們通過科普培訓,為農村培養一批“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科技隊伍。通過村老科協現場觀摩,專家指導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學種田能力,開辟了一條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新途徑。在村老科協的組織下,許多會員學到了種養殖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自己的生產技術難題,成了“落地”扎根的農業技術人才。幾年來,六個村級老科協共舉辦各種類型科普培訓班30多期,現場觀摩20多次,專家一對一結對培養30名農村技術員,受教育人數達3000多人次,培養水稻種植技術員60多人。
二是有利于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推進農業生產進步。參加老科協組織的農民是接受新事物,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先行者和倡導者,也是科技種田的最先受益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農民會員以身示范的帶動效應,對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起到了推廣推進作用。堆豐里的老科協會員在老科協水稻科普示范基礎的引導下接受農業新品種,應用農業新技術,獲得很高的效益,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效果,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影響全村乃至周邊村民積極參加老科協組織的推介新技術活動。
三是有利于老科協人員發揮作用,村里建立科協組織,為老科技人員發揮作用設立了一個聯絡站。通過這個聯絡站把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帶給老科技人員,請他們幫助解決。老科技人員也隨時走村進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科技種田,同時在老科技人員的帶動下,組織有技術的農民創辦經濟實體,這不僅讓老科技人員施展才華,貢獻了余熱,發揮了作用,而且還能得到合理的報酬。
四是有利于老科協組織更好地服務全縣中心工作。老科協組織發揮作用定位是圍繞全縣中心工作,服務縣委、縣政府工作大局。村里建立老科協組織,以科普惠農的優勢,在精準扶貧方面發揮作用。悅來鎮敬夫村老科協分會帶領全村以村老科協為陣地,靠科技致富,走致富道路。他們建設500畝水稻科普示范田,推進水稻優良品種和農業新技術,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帶動30多戶農民脫貧。
五是有利于老科協組織的存在與發展。老科協本身是一個松散性的社團組織,人員變動比較頻繁。特別是鄉鎮老科協會員或進城養老,或因病躺倒,往往搭上架子,人就走光了,名存實亡。而村級老科協就不同了,人員相對比較固定。只要開展活動,看到效果,隊伍不僅散不了,還要有所發展壯大。我們在試點時,六個村的會員只有30多人,經過了六年來的發展,現在已達一百多人。同時,村里建立了老科協組織,有了“固定”的科普場所,“落地生根”的農業技術員,村里農民也就有了“固定”的咨詢求教的去處,會員成了農民掌握科技知識的、常駐不走的技術顧問,成為村民與老科協聯系的橋梁,這對老科協組織存在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實行掛靠,為村級老科協組織注入生機與活力
村級老科協組織建立在農業生產第一線,靠近科技和生產前沿,能夠最大程度地吸引、組織農民學科學、用科技,科學種田;能夠最直接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力,也能夠為老科技工作者在為農業生產上發揮余熱、貢獻智力和技術搭介平臺。但是老科協組織本身是一個松散型的社團組織,沒有嚴密的組織管理手段,往往是建立難,發展也難。我們在老科協村級組織建立試點中,采取掛靠專業協會、掛靠示范基地、掛靠農村合作組織等三種模式建立老科協組織,比較好地解決了建設村級科協的“兩種難”問題,為村級老科協組織建設與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一是梨豐鄉昌盛村和創業鄉堆豐里村老科協分會分別掛靠梨豐鄉大豆協會和堆豐里村田鵬種業農民合作組織建立起來。梨豐鄉大豆協會是梨豐鄉老科協分會副會長武殿舉創辦的農民科普組織。昌盛村老科協分會建立后在大豆協會的支持下,共同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這個村會員種植的有大豆品種優良,措施到位,單產高出周邊地塊單產23。農民新眼看見會員學科學、用科技帶來的效果,都積極向村老科協分會靠近并希望加入老科協組織。現在已從建會時的5人,發展30多人。
二是悅來鎮雙興村老科協分會是掛靠村綠色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村級老科協組織。他們以基地的科普之冬活動為載體,以老科技人員為主體,通過舉辦培訓班、印發科技資料、組織觀摩示范活動和田間“一對一”技術培訓等方式,對基地輻射的農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培養農民水稻技術員達60多人。雙興村老科協分會一頭掛靠基地,一頭聯系農戶,成了公司與農戶連接的橋梁,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公司的對接。農戶通過協會了解基地獲得的市場需求信息和基地的技術指導;基地通過協會最大程度地普及科技知識與種田技術,提高所幅射農戶的科技意識和科學種田能力,提高了基地綜合素質,促進了公司科技進步。幾年來,參加村老科協組織的農戶有60多人成為種田明白人、種田能手。有20多戶脫貧,成了基地的水稻種植大戶。
昌盛村、樺樹川和雙興村老科協組織建設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老科協組織掛靠基地、公司、專業協會、農村合作組織,在經濟上可以得資助;在技術上可以得到指導;在科研上可以得到扶持,使之有著堅實的依賴基礎和寬廣的發展空間。
三、突出特點,逐步實現村級老科協組織的規范與完善
為了鞏固村級老科協組織建設成果,我們始終突出老科協工作特點,在組建和發展中逐步實現村級老科協組織規范化、制度化和網絡化。
一是實現組織建設的制度化。在農村建立老科協組織既要靠各級黨委的重視和支持,也必須靠制度加以約束,克服無責任感和隨意性,因此我們指導鄉鎮村老科協把工作項目和工作聯系用制度形式固定下來,比如建立健全鄉鎮、村老科協工作目標責任管理制;建立技術培訓制度,對一年的培訓次數、時間、人員、人數、內容都用制度條款加以明確,形成有章可循的制度化運行機制。
二是實現組織建設的規范化。我們指導村級老科協選配村黨支部、村委會主要領導為正副會長,農村技術人員、種田大戶代表為成員,建立堅強有力的領導機構并實現了“六有”,既有組織機構,有辦公場所,有工作規劃,有各項制度,有活動經費,有工作總結。
三是實現組織建設的網絡化。村級老科協組織受鄉鎮老科協和村黨支部、村委會三重領導,建立自上而下,從左至右的組織聯系網絡,形成有效的規范的網絡化的動作機制。自上而下,即從縣總會到鄉鎮分會,村級分會,直至人員,建立上下貫通的聯絡網絡。從左至右,即保持與掛靠的公司、基地、協會和老科技人員及科研單位、院校的密切往來,建立左右相互聯系照應的聯系網絡。村老科協每半年召集有關人員舉行一次網絡聯席會議,研究工作,解決存在問題,落實下步工作目標和具體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