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系統廣角
扎根邊疆 獻身農村科普與技術推廣事業——記同江市老科協農業分會副會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國家級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東林同志的先進事跡
2017/7/28 9:51:31

在同江市廣大農民當中,傳頌著一個親民愛農的農業科技專家的名字,他就是全國基層科普行動計劃農村科普帶頭人、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黑龍江省勞動模范、黑龍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學科帶頭人、佳木斯市首批市級學科帶頭人、佳木斯市有突出貢獻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才、佳木斯市優秀老科技工作者、享受黑龍江省政府特殊津貼的農業專家,國家級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同江市老科協農業分會副會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劉東林同志。

1961年,劉東林同志出生于黑龍江省伊春市南岔區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65年隨父母下放到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村。1984年從佳木斯農業學校畢業后,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為支援邊疆建設,只身來到同江,先后在縣農牧漁業局、鄉農業技術推廣站、鄉人民政府、市農業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1986年1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服從組織安排,至今一直工作在同江市農村科普與推廣第一線,作為一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深深體會到了農民最需要的是“科技”,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改變農民傳統觀念,增強農民科學種田技能,使農業增產增收,農民增效,是他畢生的工作追求和奮斗目標。參加工作34年來,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邊疆的農村科普與推廣事業之中,全心全意地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無私地奉獻了青春年華,把寶貴的青春獻給了邊疆。

一、他把開展農村科普工作與更新農民傳統觀念相結合,普及了農業科學知識

他為了把科學技術送到農民手中,更新農民的傳統思想觀念,把同江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把農民當作自己的親人,為全市農業發展殫精竭慮,想盡了一切辦法。一是為了搞好農村科普和技術推廣工作,他堅持工作在基層,幾乎沒有完整的休息過節假日,常年下鄉達100天以上。他走遍了全市10個鄉鎮85個行政村,騎壞了5輛自行車。二是向有關部門積極爭取支持,為開展農村科普與推廣工作支出高達20多萬元,親自為農民編寫和印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農藥與肥料使用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大豆、水稻、玉米病蟲害原色圖譜》、《測土配方施肥掛圖》等各種科普培訓教材12萬冊(份),購買科技錄像片、制作光盤5000套,編印科技明白紙等技術資料10多萬份,主編《金川鄉農業技術推廣簡報》500多期,《清水河小區農業科技推廣簡報》30多期,《同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簡報》500多期,全部無償地發放給農民。三是現身說法傳播農村實用技術,每年在農時關鍵季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傳播農民所需的實用技術,自己親自現場手把手教農民進行關鍵技術環節的操作和示范。他經常下鄉住在農戶家中,少則十幾天,多則一至兩個月,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親自幫助農民進行育苗管理,開拖拉機耙田,操作插秧機插秧,下田施肥,背著噴霧器打藥等等,在田間時常看到他渾身沾滿泥水,根本分不清他是技術人員,還是農民。四是積極開展農業科普培訓和講座。他累計為鄉村農民舉辦科技培訓班400多期,培訓7萬多人次,技術咨詢和現場指導服務的農民70多萬人次,科普講座100多場次,聽講2萬多人次;廣播、電視技術講座50多次;與相關部門聯合講座80多次;積極參與科普部門組織的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活動,參加科普之冬、科普大集、科技下鄉等活動500多次。五是負責及時更新農業科普網站內容,在“同江市農業信息網”上傳技術信息數萬條。

二、他把開展農村科普工作與科普示范相結合,服務農民增產增收

他情系“三農”,勇于奉獻,被當地譽為“獻身農村科普與推廣事業,是農民兄弟的貼心人”。多年來,他經常與省、佳木斯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聯系,與專家進行長期的合作交流,創造性的開展科普示范工作,培育科技示范戶2185戶,先后主持和承擔重大農業科技推廣項目30多項,累計推廣面積達3000多萬畝次,推廣普及率達90以上,增產糧豆7億多斤,為農民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效益達20多億元。

[FS:PAGE]

為了搞好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糧食生產,他提出了很多建議和發展思路,使全市高產作物水稻、玉米的種植面積各發展到90多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0億斤以上,步入全國產糧大縣行列。他是我市水稻種植技術的開拓者,積極倡導普及和推廣水稻旱育稀植、盤育苗機械化插秧技術,對提高全市糧食產量,進入全國產糧大縣,發揮了顯著作用。他還針對我市作為全國大豆主產區,重迎茬問題嚴重,直接影響大豆單產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綜合試驗,摸清了大豆重迎茬現狀、減產原因,提出了克服重迎茬減產的對策。

他是推廣優良品種和指導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面積最多的農業專家,已累計推廣優良品種1000多萬畝次,在全市指導建立了水稻、大豆、玉米等科技示范園區12個、試驗點85個,先后引進大面積推廣了水稻合江19、雪光、空育131、龍粳26、龍粳29、龍粳31,大豆合豐25、綏農11、黑河38、合豐50、合豐55,玉米綏玉7、綠單2、克單8、合玉14,小麥克旱13、龍麥26等數十個優良品種,使全市應用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全市水稻畝產由不足3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大豆畝產由不足100公斤提高到150多公斤,玉米畝產由不足300公斤提高到近600公斤。如今,全市的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與內地縣市不斷縮小差距,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也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他把開展農村科普工作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他長期扎根邊疆、情系同江、心系農民、獻身農業、服務農村,無怨無悔。他始終認為“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農村科普與推廣工作中,他深入基層,廢寢忘食,忘我工作,舍小家顧大家,無暇顧及和照料生病的父母和自己的家庭及孩子。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科技到位率,以及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更新農民傳統觀念,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等,他做了大量富有實效的具體工作。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150多項,其中他主持或承擔的“大豆45cm雙條密植栽培技術推廣”、“大豆低產變高產綜合栽培技術”分別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和三等獎,“寒區邊境口岸農業綜合發展技術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ABT生根粉推廣”獲得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推廣獎二等獎,“阿羅津防除稻田雜草應用技術的研究”獲得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大豆—玉米輪作均衡增產技術推廣”、“枯草芽孢桿菌生物技術推廣”、“椒樣薄荷栽培與加工技術示范推廣”、“水稻恒溫自動有氧集中浸種催芽及無土育苗技術推廣”、“寒地水稻缽形毯狀育苗機插技術推廣 ”、“高蛋白高脂肪大豆生產豐收計劃項目”等分別獲得黑龍江省農業豐收獎一等獎,“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推廣”、“水稻節水增效配套栽培技術推廣”、“寒地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推廣”、“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技術推廣”、“高油大豆生產技術”、“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等分別獲得黑龍江省農業豐收獎二等獎,“水稻大型恒溫自動有氧集中浸種催芽技術推廣”、“高油大豆示范綜合豐產技術”、“大豆壟三栽培綜合豐產技術”等分別獲得黑龍江省農業豐收獎三等獎,“氣候變化對同江市農業生產的影響”、“我市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關于加速同江市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探討”、“寒區濕地水稻品種篩選試驗報告”、“ 寒地水稻盤育稀播大苗機械稀植技術研究”、“寒區濕地井灌種稻節水增溫技術研究”等分別獲得佳木斯市自然科學技術學術成果獎一等獎,“大豆施用不同復合肥料對比試驗效果研究”、“大豆應用增產菌濃縮液試驗效果研究”、“大豆應用顆粒保氮素試驗效果研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關于加快同江市蛋鴨產業發展的探討”、“關于加快同江市農業發展的思考”、“寒區濕地水稻化控稀直播栽培技術試驗總結”、“ 同江市低產田改造途徑與探討”、“同江市大豆生產基地建設可行性分析與探討”、“寒區濕地水稻應用多效唑試驗研究”、“寒區濕地水稻施用微肥技術研究”等分別獲得佳木斯市自然科學技術學術成果獎二等獎,“寒地水稻種子包衣直播栽培密度試驗”、“水稻應用濟農腐殖酸有機液肥試驗示范效果研究”、“同江市椒樣薄荷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可行性分析與探討”、“關于推動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建議”、“同江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調查”、“關于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的探索與思考”、“必寧特防除水稻插秧田雜草試驗總結”、“莎多伏防除稻田雜草試驗總結”、“大豆種衣劑應用試驗效果分析”、“實施糧豆薯總產翻番的潛力分析與探討”等分別獲得佳木斯市自然科學技術學術成果獎三等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農業三區一帶的建議”獲得黑龍江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優秀老專家建議獎,同時還獲得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秀論文獎1項、佳作論文獎1項。

[FS:PAGE]

他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掌握了過硬的技術本領,善于總結經驗,結合工作實際,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試驗總結等,對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并創新發展了農業科普工作,在專業期刊和雜志公開發表以《氣候變化對同江市農業生產的影響》為代表的學術論文200多篇,參與編寫出版專著《水稻大中棚旱育秧栽培主體技術》、《寒地種植業技術推廣》、《三江平原實用農業技術》等3部,撰寫農業大型項目可研報告20多項。

在他的身上體現了刻苦學習、愛崗敬業的向上精神,心系百姓、一心為民的公仆精神,無私忘我、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不畏艱苦、知難而進的拼搏精神,求真務實、奮發圖強的實干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進取精神。他為推進當地農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一流的業績。多年來,他一直承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全部業務工作和老科協農業分會的日常工作,積極組織農業系統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為我市農業發展獻計出策,發揮余熱,并為老科協農業分會的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搞好服務。帶頭編寫簡報、技術資料,深入農村,為農民親自講課,咨詢指導,開展技術服務等。不但有很高的學術技術水平,而且在市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農民群眾中樹立了很高的技術威信,深得當地干部、技術人員、農民群眾的愛戴和信任,他是同江市農業科普和技術推廣戰線的的模范代表。

因此,他還獲得了全國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黑龍江省科技興農突出貢獻獎、黑龍江省和佳木斯市科普之冬活動先進個人(播種獎)黑龍江省農村優秀人才、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最佳政協人、佳木斯市優秀共產黨員、佳木斯市老科協工作先進個人、同江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同江市勞動模范、同江市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同江市“十佳公仆”和“優秀公仆”、同江市升級、記功、記大功、模范工作者等各種榮譽稱號60多次,《基層農技推廣》雜志(2014年10期)以“扎根邊疆 獻身農村科普與技術推廣事業”為題刊載了他的事跡,佳木斯日報曾以“只要農民脫貧困,甘愿長作銀川人,劉東林、金億洙被譽為‘科技財神’”、“難舍黑土情”、“扎根邊疆獻青春”、“名利淡如水,群眾系于心”為題分別報道了他的事跡。同時,他還被選為中共佳木斯市第九次、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佳木斯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佳木斯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同江市第三、四次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同江市五、六、七、八屆委員會委員。被聘為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現代農業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示范縣負責人、國家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專家在線”系統專家、黑龍江省農業信息服務專家、黑龍江省糧油高產創建同江市首席專家、黑龍江省“三區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