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訪問佳木斯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
全站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系統廣角
吳大澄,近代富錦開發的奠基者
2017/3/27 9:43:05

田增岐

清朝愛國大臣吳大澄是黑龍江省富錦市發展史上,一個彪炳史冊的近代開發的奠基者。他以設立富克錦赫哲自治區為契機,為富錦的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高瞻遠矚、磅礴大氣的為政之道,使他成為一個值得富錦人民永遠紀念的歷史人物,使富克錦赫哲自治區的首府嘎爾當古城成為松花江下游名勝之地。

嘎爾當古城(田增岐攝)

吳大澄,江蘇省吳縣人,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字清卿,號恒軒。既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書畫家,又是憂國憂民的愛國大臣。同治元年(1862年)他以諸生身份入京應試時,便慨然上書,直刺時政弊端;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不畏權勢和個人得失,毅然上疏反對穆宗奢侈浪費國庫資財舉行大婚,聲震朝中;翌年因上疏反對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被盛怒的慈禧貶為陜甘學政;在光緒三年(1877年)任河南道幫辦和光緒四年(1878年)任河北道幫辦期間,皆情系天下,造福一方,深得民眾愛戴。光緒六年(1880年)光緒皇帝下詔授吳大澄二品卿銜,任命為吉林防務督辦,協助吉林將軍銘安專職辦理邊疆開發和保衛事宜,在富錦大地上譜寫了他人生歷程上光輝的一章。

吳大澄雕像(富錦博物館資料圖片)

清朝的吉林省(含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以南部分地區)是中國的東部門戶,更是被沙皇俄國不斷蠶食侵擾的地方。由于沙俄不斷對我方的赫哲人燒殺淫掠和哥薩克帶來的性病和天花的流行,導致我方赫哲人口急劇減少,與此同時,沙俄當局軟硬兼施、千方百計誘惑脅迫中方赫哲改裝易服加入俄籍,這對本來人口不多的中國東部邊境地區無疑是雪上加霜,導致國境空虛,邊防告急,國勢日蹙。

吳大澄到任后,立即同沙皇俄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果斷提出在三江平原建立一個專門管理赫哲族的軍政合一機構,以強邊固防,綏靖安民,抵御沙俄的侵擾。此舉得到銘安的大力支持。于是,吳大澄于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二十四日,與銘安聯名向朝廷奏請,將三姓東的七姓赫哲居住之地,即今佳木斯東郊,以及雙鴨山、集賢、友誼、樺川、富錦、同江、撫遠、虎林、饒河等地從三姓副都統劃出來,設立協領衙門單列管理。清廷于十月十一日批準了銘安、吳大瀓的奏章。吳大澄在接到御旨后,立即帶領三姓副都統長麟和正黃旗佐領葛依克勒,沿松花江東下,考察設立協領之地。在葛依克勒富廷族區,吳大澄見大屯古城自唐渤海國時期即為松花江下游的建制之地,可謂歷史悠久;葛依克勒富廷族區所在地福題新屯(今富錦市大屯村)以及毗鄰的嘎爾當屯和今富錦市區所在地霍吞吉林屯相距不遠就有50余戶赫哲人,堪稱松花江下游最大的赫哲人聚居地;而嘎爾當西的富克錦城堡,毗鄰江邊,地勢高峻,更是扼控松花江鎖鑰要沖。因此,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將協領衙門設在富克錦城堡北邊。

三姓副都統印(依蘭 廖懷志提供)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二月,銘安、吳大瀓將遵旨擬就的《設富克錦協領章程十條》再次呈奏朝廷,并在三月十九日清政府批準后,任命戰功卓著、威望顯赫的原嘎爾當城主尤坑哈拉·克熱炳順為富克錦協領。由此,在松花江下游形成一個以富錦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的赫哲自治區,為近代富錦的開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富克錦赫哲自治區區域圖(田增岐制圖)

當時的富錦一帶,由于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征服海西女真時的一次次殘酷劫掠和殺戮,導致富錦境內松花江畔的今大屯、富民、和悅陸等屯寨成為無人之地,自唐渤海國開始設衙建制并被《吉林通志》稱為松花江下游九大古城之一的大屯古城也被蕩為廢墟。而富錦南部的七星河、撓力河一代的300多戶女真人,也在滿人被調入關,寧古塔一代形成空虛后,被皇太極全部強遷到寧古塔,編入滿洲八旗中,致使七星河、撓力河兩地屯寨成為空境,一度在明朝時期屯寨星羅棋布,人煙稠密,經濟發達的富錦竟成為空荒之地。再加上清朝建立后為保護龍脈,禁止漢族人進入這一地區,導致富錦大地土地荒蕪,草木叢生,人跡罕至,變成了野繁盛、渺無人煙的北大荒被清政府劃給了三姓古老的赫哲氏族葛依克勒,成為漁獵之地。

大屯古城廢墟(田增岐攝)

富克錦協領在富錦的設立,為富錦的開發創造了優越的環境。在吳大澄招民引佃、屯墾戍邊治國方略的指引下,富克錦協領首先在富錦大力推行墾荒引佃富邊政策,并以此為中轉,將來此拓墾的漢族人分流到同江、撫遠、饒河一帶。漢族人在帶來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帶來了先進的文化,促使富錦走出了閉塞落后的暗谷,踏上了灑滿文明曙光的發展之路。

在政治上富克錦城(后稱嘎爾當古城)成為赫哲自治區首府,奠定了富錦在松花江下游的政治中心地位。吳大澄將赫哲自治區轄境劃為鑲黃旗(音達木至喀爾庫瑪),正黃旗(福題希至圖斯克),正白旗(儂勒布至得勒奇),正紅旗(額圖至通江)等四個軍政合一的佐領區,由設在嘎爾當的富克錦協領衙門直接統轄,為清朝末年在松花江下游建立富錦(含今集賢、友誼、雙鴨山地區)、同江、撫遠、饒河、虎林、樺川等縣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揭開了松花江下游歷史文明的新紀元。

經濟上快速實現了由漁獵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漁獵經濟是人類最原始的經濟形態,對大自然依賴性大,資源再生能力薄弱,生活環境不夠穩定,難以擺脫愚昧落后的生活狀態。富克錦協領通過1890年(光緒十六年)、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和1905年三次在富錦一帶招民引佃,向漢民放荒,到1909年富錦建縣時,便相繼建起了45個漢族村寨,人口達到了12 503人,土地達到30.4萬畝,并在城郊建起了兩幢糧倉,以備荒年和戰時之需。富錦不但率先在赫哲自治區漁獵經濟為主轉變為以農耕經濟為主,而且成為松花江下游村寨、人口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三江平原第一都邑

富錦第一次放荒之地(田增岐攝)

貿易成為松花江下游商品集散地。當時,嘎爾當屯和富克錦城內的關帝廟都建有松花江下游最大的以物易物貿易市場,交易活躍,范圍廣泛。松花江下游各地赫哲人在這里同來之今吉林省扶余縣和黑龍江省的依蘭縣、阿城市的客商進行交易,用名貴獸皮、珍稀榛果和地產藥材,換取燒酒、食鹽、布匹、火柴等日用品。

今日嘎爾當村(田增岐攝)

交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網略。陸路方面各防區在春秋兩季由佐領組織士兵,沿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右岸修路、造橋、建驛站,開辟出了富錦經樺川至依蘭,富錦至同江、撫遠、饒河,長達710公里的邊境道路。水路方面協領衙門在嘎爾當下垓修建了長一里許的船庫,監造大船10余艘;在霍吞吉林(今富錦市區)修建了港口,在四個佐領區修建了4個輪船停靠碼頭,形成了完備的水運交通體系。

富克錦協領衙門船庫所在地(田增岐攝)

軍事成為松花江下游的戰略重鎮。富克錦協領衙門在今同江市三江口處、撓力河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烏蘇里江入黑龍江處、虎林縣虎頭伊曼河口處,以及今饒河境內的西布克里和阿布親處,設立了六大邊防軍軍營,士兵達到6000余人;富克錦城堡駐有步兵、騎兵各200人;直屬協領衙門的松花江水師營,擁有艦船12只,“噶爾薩”大炮15尊,官兵炮勇178名。

今日同江市三江口(田增岐攝)

文化成為松花江下游薩滿教的中心地。薩滿教在嘎爾當和大屯形成了五級三派,擁有多名經驗豐富的薩滿祈禱師和多處設施完備的祭壇。祈禱師在舉行儀式時唱的神歌中包含的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成為赫哲族口頭文學伊瑪堪(說唱故事)、加林闊(流傳小唱)、蘇胡羅(民間故事)等赫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源流。涌現出出生于富錦的赫哲民間說唱家葛德勝、赫哲族著名歌手葛長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赫哲民間說唱家葛德勝在說唱伊瑪堪”(富錦博物館資料圖片)

赫哲族著名歌手葛長勝為原省長陳雷演唱伊瑪堪”(選自《饒河赫哲族》)

 

由此可見,富克錦赫哲自治區的成立,奠定了富錦在松花江下游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這是吳大澄為富錦的后續發展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世人繼往開來,勵精圖治,書寫出更加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