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初。《宋會要輯稿》載:“唐貞觀中,靺鞨來朝,中國始聞女真之名,契丹謂之慮真。”契丹建國前把靺鞨改稱女真。《北風揚沙錄》稱:“金國本名朱里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宗真名,又曰女直。”一般認為女真為契丹語,肅慎的轉音,漢意東方人。
然而,最初在契丹人的眼里,東方的女真只是長白山以南以西的土著。天顯元年(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滅掉了渤海國,封長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建東丹(東契丹)國,改渤海國上京為天福城建都。述律后傳位遼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倍逃奔后唐,遼在南京(遼陽)設立中臺省管理渤海故地,一直存續到圣宗時期。遼國依靠軍事手段,將三江流域東平府、定理府、安邊府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群體遷至遼東一帶,他們大多數不愿意受契丹統治,在鴨綠江流域異地建立了定安國,三江流域文明進步被粗暴打斷。
從遼太宗到遼圣宗前期(926—1004年)近八十年的時間里,契丹人把精力集中到與中原王朝的對抗之中,在白山黑水留下廣闊空間。落后的野居女真進入三江流域城址廢墟,但無法生存下去,開始新一輪向西遷徙,完顏部就是其中的一支。
為了謀求更加優越的生存環境,金祖函普的子孫烏魯、跋海以黃金為線索,翻越完達山來到樺川瓦里霍吞古城,與另一支遷徙的女真部落烏林達部相遇,結伴橫渡松花江,在湯原梧桐河郎君古城落腳。之后烏林達部遷居阿凌達河口。而完顏部則進入綏濱蜿蜒河流域,又向西沿大豐河進入湯旺河中游臺地。
在跋海之子綏可時期,完顏部順湯旺河、松花江尋找即可農耕,又可漁獵,還可采金的地方。到遼圣宗登基時,完顏部最終來到海古水(阿什河支流)定居。完顏部學習契丹文化,開始種地植樹蓋房子,并不斷向下游傳播先進文明。綏可因生產生活習慣而選擇了居地,但他并沒有想到此處是契丹進入生女真區域的門戶,更沒有想到關鍵的地理位置成為他們后世子孫崛起建國的基礎。
遼國為了便于統治,將加入遼籍的稱為熟女真。沒有遷出靺鞨故地的統稱為生女真,按居住地劃分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十余萬戶,散居山谷之間。這時的生女真還不包括未向遼國朝貢的三江流域的族群,但他們從完顏部那里學會了修蓋地上房屋,在平地上居住,擴大了活動范圍,學會了新的生存手段。較大的部落如拂涅部、虞婁、越喜、鐵驪等按照渤海國時的府州形成小規模的部落軍事聯盟。這些聯盟沿松花江兩岸筑起城池,目前發現的平原古城基本在此時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