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部時期是三江流域歷史有具體記載的開端。由于沒有實質納入遼國的行政體制,記載大多有名無實。因此留下了諸多謎團。五國的具體位置到底在哪兒?這個似乎早已解決的問題仍最為人關注。
目前基本達成共識的是,五國以瑪顏河口以下松花江及黑龍江下游為線索,沿江排列。其間夾雜著鼻骨德、徒睹古、噪溫、兀惹、主隈等遼國屬國屬部,也都曾經是五國部軍事聯盟的成員。而《營衛志》所載的五國地望,現在除奧里米之外均有爭議,而且討論已經偏離了學術軌道,其中越里吉的爭議已經成為了“皇帝的新裝”。
已故中國社科院研究院賈敬顏先生早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 越里篤競為靺鞨中的虞婁部,亦即漢晉的挹婁人;越里吉竟為靺鞨中的越喜或越熹;盆奴里竟為靺鞨中的拂涅;鐵驪則是靺鞨中的鐵利。”按照這個思路,剖阿里是唐勃利州的轉音,侏儒之意,在今伯力。盆奴里為拂涅轉音,意為西方幸福之地,在桃溫古城。奧里米為渡口之意,在綏濱敖來密古城附近。越里篤為虞婁轉音,東人之意,在瓦里霍吞古城。越里吉越喜轉音,山林之意,在奴兒干。
但是清末曹廷杰實地踏查后認為,五國故址不外三姓舊城、固木納城(桃溫)、瓦里和屯、希爾哈城、奧里米大古城、富克錦大屯古城、圖斯科大古城、額圖古城、喜魯林古城基等九城,一下把烏蘇里江口以下近千公里的黑龍江水道排除在外。這給了當前越里吉三姓古城說的擁躉一個可乘之機,都選擇性忘記了“五國之東接大海”“海東青由海外飛來至奴兒干,土人羅之,以為土貢”這些明確的記載。有的史不夠論來湊,把越里吉譯為副,影射三姓地方副都統衙門;有的按圖索驥,譯為淺灘,指松花江依蘭淺灘;有的照方抓藥,譯為上江,指越里吉在五國最上游。
其實這些另辟蹊徑的說法爭的并不是什么越里吉,而是三江歷史影響最大的五國頭城。三姓古城要戴上五國頭城桂冠就必須選擇一個最不確切的國名做鋪墊。但是這無法改變歷史。從歷史地理角度來說,鷹路是以旱路為主在松花江左岸,不可能經過右岸的三姓古城,自然不可能“為五國至遼總集之所”。從考古成果來看,三姓古城規模小,僅有殘墻和護城河,沒有出土遼代遺物。
相反,《金史》記載的阿骨打千里追兇時曾經沿湯旺河過末鄰鄉,末鄰與盆奴里、蒲奴里、蒲聶、抹捻、沒拈、沒撚、末延為同一概念。而且桃溫古城出土了遼軍特質的鏤空鐵馬蹬殘片、鐵骨朵、大量鐵箭頭和五國部特質的瓜棱壺殘片和扁鑿鐵。這些文物在其他八城還鮮有出土,桃溫古城作為五國盟城還有競爭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