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曉博
來源:劉曉博說樓市(ID:liuxb919)
即便是最不敏感的人,也能感覺到,2021年的中國正在發生巨變。
從表面上看,是一些行業被整頓規范。比如針對互聯網大平臺的反壟斷、針對房地產的強調控,針對課外培訓行業的疾風暴雨,針對中概股境外上市的規范,還有對醫美、奶粉等眾多行業的監督……
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
有人說,這是為了鼓勵生育、為了解決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如果你這樣認為,就把事情看輕了。
8月17日晚上,“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通稿全文發布,正式亮出了底牌。
 
這就是:中國將正式進入“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
會議通稿里下面這段話值得細讀:
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承諾:將通過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方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現在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了,到了需要全面兌現“共同富裕”承諾的時候了。
能不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關系到執政基礎。說白了,就是合法性的問題。這是非常重大的政治問題。
怎樣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這次會議給出了幾個重要原則,值得關注。
第一,強調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重申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的原則。
通稿說: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也就是說,中國不會走回頭路,回到計劃經濟時代曾一度追求的“平均主義”。而且,這次會議重申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的原則。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平均主義會養懶人,這是有歷史教訓的。適當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激發競爭的熱情、創造財富的熱情。
第二,強調“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還強調,“要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合法致富,促進各類資本規范健康發展”。
也就是說,你可以成為億萬富翁,甚至是千億富翁,但你的錢應該是合法獲得,是通過創新或者辛勤勞動獲得的,是合法經營獲得的。
如果你的巨額財富是通過“壟斷市場”、“大數據殺熟”、盤剝員工等手段獲得的,甚至偷稅漏稅、行賄受賄獲得的,那么就不是合法的。
第三,會議強調:共同富裕很難一蹴而就,“要堅持循序漸進,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估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為什么實現共同富裕難度很大?原因有三個:
一是人的智商、情商、家庭條件千差萬別,機遇不同,運氣更是不同。所以,在創造財富、擁有財富上一定會有差距。二是中國地域差別很大,地區發展不均衡已經存在了一兩千年,很難在短期內抹平。三是平均主義負面作用很大,會養懶漢、遏制社會進步,所以激進的手段對于達致共同富裕不僅沒有用,反而可能南轅北轍。
正因為如此,這次會議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以前我們更強調效率,未來會更強調公平。但更強調公平,還要兼顧效率,否則就不是高質量的共同富裕。
[FS:PAGE]第四,此次會議強調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
此外,還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這意味著,在稅收方面,將有一系列新的改革。比如針對富人的消費稅會提高,房地產稅早晚會出臺,遺產稅也不會缺席。
在社保上,對于低收入特別是農民的兜底功能,要進一步強化。比如即便一個人沒有交完整的醫療保險,遇到大病的時候也應該能獲得“兜底”。
轉移支付,是把經濟發達地區創造的財富,拿給落后地區花。目前每年轉移支付的金額,超過8萬億,極大地支持了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比如在2020年,西藏自治區人均獲得的轉移支付達到了5.76萬元,青海達到了人均2.42萬元。從總金額上看,四川、河南獲得的轉移支付總額每年超過了5000億元。
第五,提倡富人更多地回報社會。
此次會議提出:“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高收入人群和企業回報社會,主要渠道是慈善。而慈善,也被認為是財富的第三次分配。
從十四五規劃,到這次會議,高層多次提出“發揮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所以未來“富人多做善事”將是一大趨勢。
不懂得做慈善的富人,會被認為是“為富不仁”。
第六,會議提出“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措施來實現地區和行業的平衡。
 
今天,估計很多人都看到了上面這則消息。半年,人均,52萬元,估計它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為什么招商銀行的福利這么好?當然跟這家銀行經營的好有關,招行吸引的高凈值客戶僅次于工商銀行,位居全國第二。
但問題是,銀行業占全國企業盈利的比重太高了。央行發鈔,低成本資金優先給了大銀行,讓他們天然更容易獲利。
以2020年為例,38家銀行合計凈利潤16902億元,占滬深兩市4000多家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42。其中僅工商銀行一家年盈利就達3159億元。這種銀行業利潤獨大的局面,一直被大家詬病,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于是,銀行業收入高,也成為一個常態。
相信未來這種局面會有所改變。
有媒體曾對阿里喊話:一鯨落,萬物生。阿里當然算是一頭大鯨魚,但銀行業更是。
從金融安全、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銀行不能“落”,但他們的高利潤和高薪酬,應該管管了。
還有地域差距。以前是東西差距很大,現在是南北差距在拉大。而且南北的分界線在不斷“南移”。
以前是山海關外經濟低迷,現在正在向淮河流域推進。中國經濟的活躍地帶,正在萎縮為“南宋版圖”,這種局面未來也會有政策來“逆周期調控”。
總之,共同富裕被擺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并已成為“頭號國策”。這是引發2021年中國巨大變革的最根本的邏輯,它將成為未來10年到20年的最重要議題。
由此,很多基本政策都在發生改變。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只有看懂了歷史大趨勢,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