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農業科教環能工作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農業部1號文件精神,按照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效益優先的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以試點創建和模式探索示范引領農業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開創農業科教環能事業新局面。
一、以優化布局和機制創新為抓手,持續提升農業科技供給水平
1.啟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瞄準國際前沿,強化生物遺傳改良、土壤演變規律、資源高效利用等基礎研究,重點突破農業合成生物學、作物高光效育種、物聯網等10項前沿顛覆性技術。深入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加快基因組編輯、多基因聚合等新技術研究,培育突破性重大產品。瞄準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瓶頸,攻克勞動替代型與自動化、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農業綠色投入品等20項核心關鍵技術,支撐引領鄉村產業興旺。瞄準大宗農產品、名特優新產品等提質增效,集成應用100項技術模式與裝備,培育一批新產業新業態。依托已創建的“三區三園”、美麗休閑鄉村等,集聚優勢資源,在全國打造1000個科技引領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2.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圍繞鄉村振興對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加快體系創新導向重大轉變和服務重心重大調整,著力加強減量高效技術、生態循環模式、智能農機裝備、綠色標準規范等技術創新和試驗示范。加強運行管理,以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為導向,完善行業部門對體系“提問題、定任務、作評價”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體系之間的聯合協作,構建共性技術橫向協同創新機制。加強體系地方創新團隊建設,承接體系研發成果,因地制宜開展名特優新產品研發,加快推進體系成果的集成熟化與推廣應用。充分發揮體系人才和智力優勢,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和應急支撐。
3.做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推動聯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重點打造20個標桿聯盟。聚焦西北旱區生態循環、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防治等區域難題,優質奶業、谷物收獲機械、深藍漁業等產業技術瓶頸,推動聯盟在技術攻關和模式創新上取得突破。聚焦產學研用實質性融合,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聯盟構建實體化運行機制,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等聯盟完善一體化協作機制,農業大數據等聯盟健全共建共享機制。拓寬支持渠道,構建財政經費、企業資金、社會資本等多元投入機制。規范聯盟管理,確保聯盟目標聚焦、任務明確、運轉高效、持續發展。
4.建好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產業化為方向,促進創新要素集聚、關鍵技術集成、關聯企業集中、優勢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硅谷和區域經濟增長極。按照先建、后認、再掛牌和建一個成一個的要求,繼續指導江蘇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等3個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強化政府支持、出臺配套政策、吸納創新資源,力爭建成創新能力強、龍頭企業強、輻射帶動強的示范樣板。指導意向創建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明確建設思路,完善建設方案,聚焦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適時啟動新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5.推進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繼續開展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建設,按照任務合同要求,指導做好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在布局試運行站點基礎上,首批確定命名36個站點,綜合考慮學科布局完整性和區域代表性,適時增加命名站點數量,并給予優先支持。加強農業科學數據中心和分中心建設,提升數據管理的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強制度建設,適時出臺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農業科學數據等管理辦法。強化觀測監測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條件保障水平。
[FS:PAGE]6.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遴選部分科研院所開展分類評價改革試點,將科技與產業的關聯度、科技自身的創新度、科技對產業的貢獻度納入評價標準,轉變創新導向,增強創新活力。開展科技成果權益改革試點,推動科研機構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落實依法賦權、分類管理等機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科學確定部屬研究院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妥善處理擬轉企研究所遺留問題。加大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發布《2017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保護科技人員權益。
7.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狠抓研究試驗、南繁基地、育制種基地監管,堅決打擊非法種植。強化進口轉基因農產品流向監管,建立追溯體系。完善約談、督導、巡查、信息報送等機制,強化責任追究和案件曝光。組建全國農業科普傳播聯盟,以“講好基因的故事”為主題,鼓勵開展科普創意大賽。組織全國巡回宣講活動,持續開展網絡宣傳與常態化科普,持續推進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等科普活動。
二、以激發活力和提升效能為目標,著力加快農業技術推廣與轉化
8.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機制,引導農技人員為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提供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咨詢等形式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推動農業科研院校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優化技術推廣服務,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育。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有資質的市場化主體從事可量化、易監管的農技推廣服務。推動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轉型升級,創新支持方式,優化實施任務,實行全程績效管理,對15項目縣進行實地考評,加大實施績效所占權重。
9.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選擇部分省份,以重大技術為主線,支持農業科研院校、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組建技術指導服務團隊,建設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開展農業重大技術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廣,完善“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鏈條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實現農技服務與生產需求有效對接。
10.加大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實施力度。在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以及其他有需求地區,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科研教學單位一線服務人員中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幫助貧困農戶科學發展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激發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
11.推廣綠色高效技術模式。組織推廣10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加強集成熟化,開展示范展示,組織觀摩交流。遴選推介100項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的農業部主推技術。結合農業部主推技術和本省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各省農業部門組織示范推廣3—5個綠色高效技術模式,以縣域為單元,形成技術操作規范,落實到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和示范主體,實現技術快速入戶到田。
12.做好農技推廣信息化服務。加強農技推廣信息平臺建設,推動專家、農技人員和服務對象在線學習、互動交流,提高中國農技推廣APP在農技人員中的覆蓋面和使用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農技人員業務培訓管理、項目績效考評等工作。通過互聯網、移動通訊、廣播電視等渠道,組織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送,為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精準實時的指導服務。
三、以完善政策和提高質量為重點,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13.推進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訂以職業認證、教育培訓、定向扶持等為核心內容的職業農民制度體系,推動出臺專門文件。抓好一批全國職業農民制度建設示范省、示范市和示范縣,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納入農業農村經濟考核,推動地方確立職業農民制度框架。
[FS:PAGE]        14.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2018年培訓100萬人以上,重點是面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農機、植保等專業化服務人員;面向名特優新產品生產,培育專業技能型人員;面向休閑觀光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管理經營型人員。
15.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采取“一點兩線全程分段”方式,分層分類分模塊,切實提高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探索政企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承擔培育任務。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采取“彈性學制、農學交替”的方式,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
16.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條件能力。統籌利用農廣校、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加快構建“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學習、在線服務和在線考核,實現培育工作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繼續認定一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加強標準規范、名師隊伍、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
四、以降低環境污染和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為要求,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17.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指導各地以縣為單元編制全量化利用實施方案,提高秸稈處理利用的區域統籌水平。構建政府、企業、農民三方利益聯結機制,集成推廣一批縣域秸稈全量化利用模式。建設150個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打造20個典型示范樣板。分區域、分作物、分層級,舉辦現場交流活動。編制秸稈利用政策清單,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五料化利用長效機制。
18.抓實地膜回收行動。加大農用地膜新國家標準宣貫力度,加快加厚地膜推廣應用。研究制定地膜污染防治辦法。做好100個地膜治理示范縣建設,構建加厚地膜推廣應用與地膜回收補貼掛鉤機制,開展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培育地膜回收市場主體,不斷完善農膜回收體系。加大地膜撿拾機具、資源化利用技術等研發和示范力度,繼續開展可降解地膜對比試驗。
19.強化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在江蘇、河南、湖南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試點,探索推進污染耕地分類管理。分區域、分作物品種制定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要求,開展利用試點。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嚴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繼續實施湖南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20.探索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模式。開展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縣(園)創建,抓好100個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建設,推動果沼畜種養循環發展。指導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示范市、示范基地建設,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強化政策扶持和科技供給,構建產業鏈主體利益鏈接機制,培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企業,打造產業化發展的“領跑者”和行業“標桿”。
21.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意見》。建設100個農村可再生能源綜合示范村,多能互補,因地制宜推廣生物質能、太陽能、農村節能等技術。加強已建農村沼氣工程的安全生產管理,妥善處置廢棄農村沼氣設施。盤活已建戶用沼氣,拓展功能,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實施秸稈氣化農村清潔能源利用工程,進一步拓寬農村清潔能源供給渠道。建設一批秸稈打捆直燃清潔供暖示范點。組織農村清潔爐具博覽展示會,編制發布《清潔爐灶升級換代發展規劃》。
22.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推動外來物種管理立法,完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控,示范推廣生物天敵防治與生物替代技術。加大珍稀瀕危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力度,推動制定第二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開展重點保護物種資源調查與搶救性收集,繼續實施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工程。
[FS:PAGE]23.組織農業環境監測調查。切實做好第二次全國農業污染源普查。以農田氮磷和畜禽養殖排放為重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例行監測,布設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和農產品協同監測,完善農業環境監測網,掌握農業環境質量總體狀況和變化趨勢。
24.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績效考核。制定農業環境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設置農業投入品強度、廢棄物綜合利用程度、污染物減排效果等指標,開展以省、縣為單位的年度評價試點。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任務,做好12個省農業面源污染延伸績效考核,壓實工作責任,形成農業環境保護壓力傳導機制。
五、以思想政治和作風建設為主線,打造堅強有力的農業科教環能工作隊伍
25.圍繞中心謀劃工作。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農業部黨組中心工作,推進農業科教環能工作取得新成效。
26.改進政風行風。從機關政風建設、科研學風建設、系統行風建設三個層面入手,加強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監督,進一步提升全系統規范化管理水平。組織向王一成和最美農技員等先進典型學習活動,以榜樣引導系統黨員干部踐行“一懂兩愛”要求。把黨風廉政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與科教環能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
27.大興調查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引導組織系統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班子成員,聚焦調研主題、安排專門時間、切實沉下身子,深入基層聽真話、察實情、獲真知,發現和總結基層鮮活經驗。完善調研成果交流共享和轉化應用機制,切實把調研成果作為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