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川縣老科協 劉艷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晉代陶淵明厭倦了封建官場生活回歸田園后的生活感想,其中的恬淡、閑適的格調躍然紙上。陶公退隱后寫了很多體會詩,用一個個悠閑、舒心的生活畫面,表達回歸田園的淡然心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多么愜意的田園生活。但我們卻知道,陶公的平靜是他自己用詩句創造的,是理想化的。想那封建社會里,百姓衣不敝履,食不果腹,哪有心情去想閑適?也就是說,閑適是有條件的,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才會有追求閑適的心境,有了心境,才會有真正閑適的生活。
    陶公描述的閑適令我向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每天重復著昨天的工作,連續性的工作很緊張,起早貪晚,于是就很羨慕陶公。我曾寫過一篇小散文,里面描繪了這樣的情景:一片靜靜地水面上漂著一葉小舟,我仰面躺在小舟上讀著我喜歡的書,小舟的周圍魚兒悄悄地游來游去,頭上是藍天白云,沁人心脾的是野草野花的清香……我知道,我的閑適永遠不會像陶公的閑適那樣流傳千古,但我卻知道,陶公的閑適是虛幻的世外桃源,而我的閑適是可以實現的生活理想。   
經過了幾十年的緊張工作,我退休了,有著一份兒不菲的收入,有著比較好的居住條件。每天在家里信馬由韁,除了打理一些家務,就是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讀讀書,去老年大學上課,去合唱團唱歌,到公園去跳廣場舞,約上幾個朋友外出旅游,時而帶帶孫子——這種閑適比起陶公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比我自己描繪的閑適畫面更有內容,更充實!   
而今,黨的十九大的光輝映紅了祖國河山,我們更有資格、有資本、有心情、有環境去享用閑適,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采菊”,時時見“南山”。用我的一個小同學對此文評論的話說:生平逢盛世,人人賽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