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井華
 
發展林下經濟是開發利用森林中非林木資源,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它涵蓋林下、林中、林上等產業。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空間環境條件,以林為主,建立林下種植、養殖和森林景觀利用相結合的主體林業經營模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林下經濟是拓寬林業職工、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一、樺南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一)、社會自然概況
樺南縣地處完達山西麓余脈,三江平原西部。縣域面積4415.6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9個國營林場,為半山區農業縣。耕地面積342.5萬畝,林地面積211.5萬畝,樹種以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黃菠蘿、柞、楊等樹種為主,森林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是省重點林區之一。野生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主要有五味子、刺五加、黃芪、龍膽、映山紅等百余種,總儲藏量1000萬公斤;食用植物主要有蕨菜、微菜、刺老芽、老山芹等28種,儲藏量達300萬公斤;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元蘑、猴頭、榛蘑等22種,年采集量達30多萬噸,漿果主要有紅松籽、榛子、山核桃;養殖類產品包括狐貂、林蛙、野豬、山雞、鹿等。由于林區各地氣候不同,適合林下養殖的種類也不同。
(二)、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樺南縣緊緊圍繞“致力生態建設,促進產業崛起,實現職工富裕,帶動農民增收”總體目標,扎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發展林下產業。截止2017年,發展人工種植食用菌1億袋,僅孟家崗鎮、石頭河林場生產食用菌就高達800萬袋;堅果林2.3萬畝,其中大榛子1.3萬畝;藍靛果、黑豆果等漿果林0.15萬畝;中藥材有紫蘇、野生五味子、野生刺五加、龍膽草、防風等2.5萬畝。林下經濟產業面積10萬畝,農民人均林下經濟收入1200元,占農民經濟收入的11.7。總體看,我縣林下經濟產業還處于起步發展狀態。
(三)、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樺南縣的地帶性森林植被屬于溫帶針闊混交林,林木年總生長量20萬立方米。境內河流密布,有中小河流11條,水庫7座,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氣候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干燥,夏季溫暖濕潤,春秋短暫,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適合生產高品質的林下經濟作物。
2.地理區位優勢。樺南縣地處佳木斯、雙鴨山、七臺河、鶴崗、雞西五地市“一個半小時”經濟圈中心,牡佳鐵路、鶴大、依繞等國省干道穿境而過,城鄉交通便捷。能夠最大程度地接受城市經濟發展輻射,承接優勢產業轉移。
3.勞動力優勢。樺南縣屬于半山區農業縣,每年農作物耕作時間僅半年,農閑時間較長,有很多農村富裕勞動力可以從事林下經濟生產。另外,國營林場富裕職工較多,勞動力資源充足。勞動力價格相對發達地區偏低,符合林下經濟生產的勞動力密集型特點。
4.發展機遇優勢。一是我省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的戰略,并出臺了《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緊隨而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必將為我縣發展林下經濟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二是樺南縣屬半山區農業縣,素有“五山四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林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持續、快速發展、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為林下經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三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調整,食用菌、堅果、藍莓等林下經濟作物成為新的營養源和理想的保健食品,市場需求不斷加大。四是縣委、縣政府極其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將其作為調整農林產業結構,增加林農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為林下經濟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林下經濟處在發展成長階段,其主要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是:
(一)特點
1.發展規模小,品種多樣性,產業化水平落后。多數林下經濟是以單個家庭為單位進行發展,認為船小好調頭,發展規模較小,一般在50畝以下,種植品種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不利于統購統銷,起不到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2.科技普及率低,缺乏技術支持。各個農戶在發展林下經濟時,只是憑借以往的種、養經驗,沒有及時的學習科學知識,進行科學規范管理,形成不了品種優勢,致使經濟效益低下,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3.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由于缺乏專業的行業協會統一調配,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平臺,農戶市場信息不靈通,在種養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在產品經營中,大多數只能坐等外地經銷商上門收購或零散銷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存在的問題
1.土地成為制約是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多年來實施林業工程項目造林,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大部分坡耕地已全部造林,加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沒有到位,林下經濟要行成一定的發展規模較為困難。
2.相關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雖然成立了林下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成員單位之間的責任,但在實際操作中,只有林業部門進行單打獨斗,其他部門缺乏連動性,沒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3.受資金短缺困擾。目前,大部分林業項目是營造用材林給予補貼的,對經濟林補貼很少,且補貼標準又低,很多農戶對發展林下經濟種、養熱情很高,但缺乏啟動資金,發展之初就受到了限制。而現有的種植戶、養殖戶,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支持,在做大做強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產業發展缺乏后勁。
4.基礎條件差。多數發展林下經濟的地方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致使先進的種植技術無法推廣,從而制約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發展。
5.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在經營過程中,超標使用農藥、化肥等因素,沒有科學經營管理,使用一些生物性、低毒農藥,致使農產品及土地農藥殘留超標。特別是一些生豬養殖戶,沒有很好的處理豬的糞便,修建沼氣池進行污水處理,對當地地下水影響嚴重。散養的山羊也對林下植被破壞嚴重。
三、林下經濟發展趨勢預測
應當堅持“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的理念,圍繞林下產品的開發利用、營銷和品碑建設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對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生產經銷組織的建立,培育林下經濟龍頭企業。通過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或者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按照統一的經營規模,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構建和推廣自己的林下經濟產品品碑,提高林下經濟的組織水平、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
四、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
1.加大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投入。主要加大對林下資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強林區的道路、水電等硬件設施建設,重視引進先進的管理和生產技術,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通過高薪聘用、選送進修、學術研討、科技交流、技術培訓等手段,培養一批服務于林下種植、養殖產業的技術專家和技術員,對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進行全程指導,提高林下種植、養殖生產的科技水平。
2.加強部門溝通與協作,注重規劃引導。沒有合作,單憑林業一家之力,要說發展林下經濟,只是紙上談兵;沒有規劃,要想發展好林下經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須將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融合在一起,各個部門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才能確保發展。
3.強化協調服務,合力推動發展。由政府牽頭,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成立技術專業服務隊,深入實施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積極搭建企業、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同時,密切關注林下經濟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經驗,搞好適宜林間種、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要積極培育市場營銷組織,搞好市場服務。通過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使農戶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場風險。
4.鼓勵、引導與林下經濟產業相關的企業快速發展。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爭取項目中把發展與林下經濟產業相關的企業,列入重要日程,建立相關行業組織,協會、指導林下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特別要組織、培養、發展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品牌產品,從而帶動林下經濟發展。引進一批即不破壞森林植被,有能產生高附加值的品種,以促進林下經濟的健康發展。
5.完善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林地流轉,妥善解決各種矛盾。要進一步理順各種產權關系,妥善解決生態保護與開展利用等各種矛盾,建立完善林下開發與保護的制度和規劃,切實保護好林地資源,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樺南縣老科協林業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