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南區域內的大街小巷遍布著林林總總的食品制作店,尤其以樺南林業局大煎餅為招牌的攤煎餅店真是門庭若市。那薄如紙、香如餅的煎餅,曾步出縣門,勇闖哈洽會足蹬廣州交易會。國內外客商,無不為絕佳的食品叫好。到樺南的客人總要買這種特產,甚至遠方的美食家用網購快遞直接買走出身農家的瑰寶。提到大煎餅的歷史,人們首先知道這是關里人,尤其是山東人、安徽人的首創。在那個艱苦的勞動的年代,為了節省做飯時間,也為了節省糧食,關里人粗糧細做,用鐵鍋攤制成了香味可口,又便于儲藏的“黃金薄餅”,隨著闖關東移民的遷入,煎餅被帶進了黑龍江,在1980年左右,樺南林業局森工面對改革浪潮體制進行改革,下崗工人們重操關里人的手藝,把具有時代風味的煎餅推上了市場,當代的科技,在人腦的智慧駕駛下,把原本樸樸實實的“關里貨”變成了噴噴香的“黑龍江一絕”,于是,樺南林業局大煎餅打響了。不用說遠的,在佳木斯一帶,提起樺南林業局大煎餅,真是婦孺皆知,不讓你流口水才怪呢。
提到改革,不得不說大煎餅的制作也度過了一番改革,使一個“農家小姑娘”變成“俏俊媳婦兒。”怎樣演變的呢?森工林業局最先攤煎餅的李大嫂對我們講:一是泡米,不像過去泡的那么酸。可以用PH試紙測試。二是磨的面很細,不像過去石磨磨的那么粗。三是不僅可以摻黃豆還可以摻紫蘇、花生、芝麻等等。四是電鍋的溫度恒溫,不像過去火燒鍋忽冷忽熱。五是主原料增多,過去用玉米,現在用大米等。放在最后一點她說:那就是制作人的精細與坦誠。體現樺南人勇于爭先的勤奮、鉆研精神和童叟無欺的商家作風。
為了體驗制作的精細,讓我們隨意走進一個小店,這個小店位于縣城北三環路邊上,夫妻二人正忙著。丈夫將泡完的大米、黃豆、花生米一一稱好。按標準擺放著,然后按程序放入電磨裝料口里磨出的湯面又裝入干凈的容器中。而另一側電鍋在旋轉,妻子在管理著,根本不用人工操作,從機器淌出的面漿,頃刻變成可以透過人臉的薄紙,然后折疊、烘干、存放、裝箱……。這些小店都是銷售與加工工藝于一體,現做現賣,顧客來了,先讓你嘗,給你一張或者撕半張免費品嘗,再征求你意見。若是飯量小的能吃個小半飽。可見樺南人的豪放與豁達!
在樺南縣客運站,踏入歸途的旅客提著包裝箱,里面裝里面裝的是什么?樺南林業局大煎餅。在招遠皮革城采貨上車的人提著包裝箱里面裝的是什么?樺南林業局大煎餅。
在風景如畫的向陽湖歸來的外地游客,手中提著包裝箱里面裝的什么?樺南林業局大煎餅。
走進快遞的還是樺南林業局大煎餅,應邀到外地貿易交貨會的主打產品還是樺南林業局大煎餅。
樺南林業局大煎餅,你是一張名片,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為南闖出一條負有盛名的路,讓樺南躋身于美食之列。
   
樺南縣老科協 葛維君 
2019年 8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