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文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創辦起來的農民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農民經濟組織,也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樺南縣較早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截止目前,全縣已注冊農民合作社1733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個,省級13個,千萬元專業合作社15個,覆蓋瓜菜、種植、養殖、農機、農產品深加工等43個產業門類,入社會員1.3萬戶,帶動6.2萬戶,入社農戶年均增收8500元。應當看到,農村專業合作社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發展產業、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創辦過程中,也面臨著困難、問題和風險。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正反兩方面的研究,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充分發揮合作社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作用,為建設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政府和社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一方面,專業合作社能把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成為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主體,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另一方面,為農民的專業化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有利于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抵御自然風險、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金沙鄉紅豐村“鴻盛土地流轉合作社”2015年3月注冊成立。依法選舉成立了理事會,理事長由村黨支部書記、鄉老科協會員李春陽擔任。入社戶數240戶,入社土地面積8500畝,社員參與率達80。按照“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思路,給入社農戶發放股權證。通過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重點推進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是帶動農戶促進土地流轉,更快地形成以種田大戶為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組織大戶對接龍頭企業與市場接軌,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全村原有耕地10500畝,整合前有305戶分得土地,地塊是1290塊。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土地整合,轉包流轉,土地變為120塊,發展千畝方塊田2個(大豆、馬鈴薯各1個),由28個種田大戶集中經營。合作社負責提供籽種化肥選購、大型農業機械系列有償服務、農業科學技術的咨詢與指導、以及對接市場銷售等;土地入股的農戶,30名勞力在合作社干長工,400人到省內外勞務輸出,每人每年按2萬元收入計算,僅此一項全村總收入近千萬元。這種經營方式,有利于當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對于激活農村經濟,抵御市場風險,使農民們真正得到實惠,發揮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業主體作用,有著深遠意義。
樺南縣龍興生態園是一家“三產”融合型田園綜合體,由合作社與企業、基地、農戶相連接,采取現代化新型農業模式,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產業化經營“四位一體”,包括果蔬種植、禽畜養殖、有機肥生產、農產品倉儲加工,同時提供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婚慶餐飲服務,真正實現三產融合;前期已經吸納150多個農民在這里長年打工,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左右,走上了產業脫貧的新路子。
由此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強勁的優勢和活力。一是借助專業合作社平臺,實行標準化生產,保證農產品質量,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消除了農民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弊端,解放了大量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擴大了增收渠道。三是農民在專業合作組織的統一生產中,學會了專業科學知識,掌握了專業技能,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四是政府的扶持服務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發揮,為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存在著土地流轉難、科技含量低、抗風險能力弱問題。究其原因:
一是技術人才“缺”。現在農村各類技術人才少,特別是缺乏領軍人才,領辦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型人才更是嚴重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雖然都是從事種、養業多年的農民,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不懂生產經營,往往是自己會種啥就種啥、別人種啥我種啥,缺乏科技創新意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科學化生產要求。一個國家扶持百萬元的農業合作社,大型成套的農機設備齊全,土地流轉已成規模,只因缺乏能人管理而流產,由此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二是鄉村干部“急”。有的鄉村干部不注重農村實際,不領會國家扶持政策的精神實質,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用行政命令領導經濟工作,不經過專家論證、不經過風險評估、不落實責任擔當,追求形象政績工程,盲目扶持成立了所謂的“千萬元農機合作社”,因土地形不成規模,導致機械閑置,嶄新的高配置的配套農機具發揮不了作用,難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自籌部分也全是高利息借貸,無力償還,給國家和農民造成了經濟損失。
三是入社農民“怕”。部分農民對加入專業合作社顧慮重重。有的以為入社就是“歸大堆”合伙干,甚至以為是回到了大集體時代,怕失去土地經營自主權;有的對合作社缺乏信任感,寧可自己經營或轉包可靠的人,也不愿入社,怕擔風險。事實上,農民“怕”是有道理的。某村干部領辦合作社,國家和個人共投資上千萬元,因科學管理不力,賠得傾家蕩產,村干部為躲債一走了之,老兩口幾畝地入社后血本無歸。某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農民入股投資建大棚,一場大風摧毀了十幾棟,好不容易籌集起來的幾十萬元頃刻間化為泡影,無力恢復生產。由此可見,農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在多重風險面前是如此脆弱。
四是法定人選“歪”。還有個別人創社動機不純,組織農民湊人數,創辦合而不作的“空殼社”,目的是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套取補貼資金。某鄉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各類合作社84個,但真正掛牌有經營項目,有實際運作的只有12個,其余72個全是空殼合作社。
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證明:沒有專業技術人才的科學管理,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支撐,沒有品牌市場營銷的寬闊路徑,就沒有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土地形不成規模,也就難以集約經營,何談進行現代化生產。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的幾點建議
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土地集中,連片種植,有利于大型機械化生產,也有利于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符合三江平原實際,發展方向對頭。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穩步實施。這樣,才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主體作用。使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應考慮以下幾點:
1、深化辦社制度改革,完善風險管控機制。尤其是在國家政策性大額投資項目上,要嚴格把關,規范審核。把專家論證、風險評估、責任承擔等前期工作做細做實,防止弄虛作假及其它人為因素干擾,給國家和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盡快啟動土地流轉平臺,相關職能部門同時聚焦發力,多措并舉、因村施策,妥善解決土地流轉中的弊端,利用轉包、出租、轉讓、入股等方式發展合作生產,以利于結構調整,發展規模經濟。
2、樹立面向市場導向,健全科學選人機制。辦好農村專業合作社,關鍵在于選好帶頭人。要遵循合作社章程,由民主選舉產生合作社的領導人選。特別是要把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管理經驗豐富、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強、公正無私、敢于擔當,能夠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優秀人才選用到合作社經理層面上來。所謂土地流轉難,本質上說不是農民想不通,而是農民心里不托底。只要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說話實、辦事正、信得過、靠得住,土地流轉就能化難為易。因此,在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選拔合作社帶頭人要嚴謹科學。要拓寬渠道,面向市場選人。通過外聘、回請、下派等方式把能干事、能創業的優秀人才選用到合作社中來。要把鄉、村干部與合作社經理、董事長的選用嚴格區別開來,切不可界限不清、職權混淆。否則,勢必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3、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創新科學管理機制。充分利用縣域經濟資源優勢,誠招龍頭企業帶動,解決“糧頭食尾”問題,加速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充分利用農技、職教中心等智力資源優勢,經常對農村專業合作社技術、管理層面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技能。充分利用電商優勢,通過“互聯網+農業”的模式來帶動效益,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科研、培訓、服務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4.建立規范服務體系,創新特色品牌機制。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專業合作化生產與市場接軌,政府要創新服務機制,建立健全規范化服務體系。一是在資金用管方面:要建立健全國家專項政策性資金投放使用監管機制,保證到位不流失,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能;要拓寬融資渠道,借助國家扶持政策解決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投入不足問題,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保證農民入社后的各項收入穩定。二是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按市場需求搭建人才引進平臺,把優秀人才吸收到合作社管理層來。要采取多門類同時辦班學習的方式,提高合作社所需人才素質。三是在品牌創建方面: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引領,以創建國家、省級示范社為驅動,加大品牌建設力度,積極申報名優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和綠色、有機標志認證。要發揮專業營銷人才作用,通過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以賣得好倒逼種得好,推動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作者系樺南縣老科協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