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仁,1959年生于樺南縣紅光大隊,1976年高中畢業。家有父母和一兄倆弟,家境貧寒:兩間破草房,一張破炕席,兄弟四人扯一床被子睡覺。吃糧靠返銷或親屬接濟、花錢靠借貸,食不飽腹,衣不遮體,生活十分窘迫。
1976年,姚春仁高中畢業后,回村種地務農。那時,他暗自思忖:不懂農業技術,靠力氣種地,啥時候能吃飽穿暖、住上磚瓦房,過上好日子呢?轉過年的1977年4月,他聽說從遼寧蓋縣來了幾個會車、鉗、鉚焊的技術人員,落腳在鄉工業。他深深懂得要想富,必須懂科學、會技術的道理。于是,他不失時機地通過熟人介紹,到鄉工業當學徒,先學習了3年鉗工,月工資14元;后又學習4年鑄造技術,干了3年鉚焊工,日工資漲到3.2元。他邊學邊干一直到鄉工業解體。十年磨一劍,走近不惑之年的他,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車、鉗、鉚、焊技術。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這種變窮為富夢想的驅使下,1987年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紅光村單干,開起了農機鉚焊修理廠。
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適逢農用機械逐年猛增,姚春仁的鉚焊修理業干的紅紅火火,他家的小日子也變了樣。
可姚春仁致富不忘鄉親,他充分利用農機操作特長,先后承包了本村耕地近百畝、牡丹江軍馬場耕地1500多畝。還將這些耕地轉包給20多個貧困戶,戶均80—90畝。10年來,這些農戶每畝承包地平均收入都在400元左右,年純收入約3萬元,自從轉包耕地后,他們全部脫貧。
1994年,姚春仁又把目光瞄向了經商服務業。他又購置了樺南一中東側、主街道以南的幾棟民房,改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開商店、招住宿生,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他經商服務聘用貧困青年3人,每人月工資1200—1500元,幫助她們很快擺脫了貧困。
姚春仁肯專研、懂技術,頭腦靈活、敢想敢干,個人致富、不忘鄉親。他說:“我每年純收入都在幾十萬元以上,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生活無憂;我在紅光村有產業、有小車,在縣城有樓房。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感謝習總書記心系百姓,以富民為本,帶領全國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說到今后打算時,老姚說:明年我還要擴建用于鉚焊、機加和農機維修的廠房,購買大型工程機械和頂管機,承包農村自來水水網改造扶貧工程,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脫貧致富。
 
樺南縣老科協  夏治瑞
2018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