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東北土著居民大致以長白山系、大興安嶺山系分為三個族群,從東向西分別為肅慎、穢貊、東胡。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強大的中原王朝嚴防華夷之辨,各族南下受阻,開始分化融合。最具融合特點的寇漫汗國在松花江干流以北的廣闊平原形成。
在典籍中,寇漫汗附見《晉書•肅慎傳》,只說東接肅慎。按此分析,當時肅慎已經退居遠東和東北三江流域深山。一般認為,寇漫汗與后世典籍中穢貊語系的豆莫婁、達末婁,肅慎語系的大莫盧等讀音相近,實為北夫余,寇漫汗是國名。汗國是東胡后裔政權的專稱??苈我馍袩o人探討,應有勇敢或西方的選項。這說明寇漫汗是三族融合而成的觀點在地望和語音上得到了支持。
從考古角度看,當前三江平原漢魏遺址已發現近1400處,城址近300處。主要分布完達山低山丘陵、松花江支流臺地以及平原孤山、殘丘和高崗上,被認為是挹婁文化遺存。但是發掘出大量穢貊族系的陶制罐、缽、豆、碗、狗,圓形城址、大型祭壇。特別是還出土了鮮卑文化的雙耳青銅釜。因而,三江流域文明史產生與發展的文化多元特征得到了廣泛認可。
但文化多元特征必須有一個主導方面?!度龂?/FONT>·挹婁傳》記載:“自漢已來,臣屬夫余。夫余責其租賦重,以黃初中叛之。夫余數伐之,其人眾雖少,所在山險,鄰國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睋朔治鲈趶V闊的三江平原的肅慎人大部分融入了夫余。只有少部分人依靠山險、弓矢來保持原有特色,對西方的入侵者自稱挹婁(東人)。對于流行的被中原王朝夸大的挹婁文化來說,或許這才是歷史的原貌。這也是《晉書》將挹婁改回肅慎的原因吧。
由于西晉統一時間短暫,又被視為夫余族系的一部分,寇漫汗國與中原王朝聯系在文獻中鮮有提及?!段簳穭t用另個名稱作了解釋:“豆莫婁國,舊北扶余也。在失韋之東,東至于海,方二千里”、“有宮室倉庫”、“飲食亦用俎豆”“多山陵廣澤,于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地宜五谷,不生五果”、“其君長皆以六畜名官,邑落有豪帥”。這都與三江考古發現相符。如鳳林古城、樺南小八浪遺址、市郊區長發鎮前董家子古山寨、樺川德慶古城、樺南宏慶古城、湯原陶家灣山城等都具有明顯的城邦性質和特征,也符合這一時期以生產力為主要指標的文明程度。
寇漫汗國的存在給挹婁文化輻射范圍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沒有堅實的學術基礎的情況下,將這一時期東北三江流域,特別是以佳木斯為中心的平原地區定位為挹婁文化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