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圣宗統和二十二年 1005年 十二月,遼太后蕭綽與宋真宗趙恒都厭倦了長期戰爭,簽訂了澶淵之盟。遼國向南發展受阻,開始經營東北。對較大的屬國屬部酋長封王,小的任命部節度使,與契丹人區別而用,恩威并施,以懷柔撫遠。
生女真內部并無統屬關系,獨立部落林立。兀惹之戰前因地緣關系完顏部經常性向遼國朝貢,而被視為生女真的唯一代表,封為生女真國王府。但之后白山黑水各部陸續朝貢,于是遼國陸續設立了管理機構。《遼史•百官志》記載在三江流域及遠東地區設有10個國王府兩個節度使部族。
為了防止生女真部、鐵驪部、兀惹部過于強大,蕭太后以夷制夷,扶持三江流域弱小落后部落組成軍事聯盟,五國部聯盟應運而生,但成員還不穩定。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為兀惹、渤海、奧里米、越里篤、越里吉。統和二十二年為兀惹、蒲奴里、剖阿里、越里篤、奧里米。開泰七年(1018年)為越里篤、剖阿里、奧里米、蒲奴里、鐵驪。史家一般以《 遼史•營衛志》為準:“五國部。剖阿里國、盆奴里國、奧里米國、越里篤國、越里吉國”。但是此時五部還各自為政,互有沖突。興宗重熙元年,五國部第一次集體朝貢,此后三江流域部落再未單獨朝貢,五國部成為遼代三江流域及遠東地區的代稱。
五國部既然是一個軍政聯盟,盟主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于沒有直接記載,大多數人猜測是排在最后的越里吉,也有人認為是排在第一的剖阿里。而《遼史•營衛志》五國是以歸附或朝貢時間為序,與盟主無關。那時盟主是各部民主推舉,而且隨著戰事不斷變化。遼國主導組建五國聯盟的初衷是內部制約,但在實際運行中也形成聯合抗遼的功能。因此,吉林大學東北地方古代史專家程妮娜教授從在聯盟中發揮作用的角度,認為是盆奴里國。
興宗時,政治上的腐敗使五國部倍受,盆奴里國奮起抗遼。重熙十七年(1048年)遼國以殿前都點檢(相當于首都衛戍司令)耶律義先為統帥,五國部節度使耶律仙童為先鋒,出動33100正規軍上演了一次三江流域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征討行動。經過半年的戰爭,以遼軍擒獲盆奴里酋帥陶得里而告終。義先升為南京統軍使(相當于大軍區司令),仙童升為彰武軍節度使(相當于集團軍司令)。這足以反映盆奴里的強大和遼國的重視程度。
而在五國部存續期間,盆奴里國部眾與遼國及完顏部發生五次戰斗,剖阿里國一次,其他三部沒有記載。特別是越里吉國還發生部民進京上訪事件,導致酋帥被免的事件。這樣一個戰場不見影、內部不穩定的部落做盟主,你服不服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