紇石烈部在《遼史》僅出現在一次,顯得非常突兀。紇石烈的漢意、源流以及與三江的聯系等問題,到目前還未徹底解決。在口口相傳中尤為古代三江遮上了一層面紗。
據《遼史》記載:盈歌三年(1096年),完顏部起兵征討溫都部,布爾哈通河流域紇石烈部人阿疏阻攔。盈歌不聽遼國命令征討阿疏,阿疏投奔遼國。到天祚帝天慶四年(1115年),完顏部派人索要阿疏,遼國不給。此事成為阿骨打起兵反遼的借口。
但在《金史》中,早在劾里缽元年(1074年)就對紇石烈部進行了記載。當時,活刺渾水(呼蘭河)訶鄰鄉紇石烈部人臘醅、麻產兄弟乘烏春做難之際,結交陶溫水(湯旺河)之民阻斷鷹路。一些居民為避戰禍遷到苾罕村(湯旺河支流五道河子)野居女直中。臘醅大怒,打算聯合烏古論部中住在松黑三角洲的騷臘、胡什滿、海羅、斡茁火等部落進行突然襲擊。而海羅、斡茁火卻偷偷派人將這個情報告訴野居女直。野居女直做了防備,臘醅等敗戰而歸。臘醅又從南路再次襲擊得手,俘虜了很多人。海羅等小部落害怕臘醅,向劾里缽求援。完顏部派斜列率輕騎兵在屯睦吐村(盆奴里城)邀擊臘醅,大獲全勝,搶回所有俘虜所俘。
但是,臘醅、麻產并未屈服,繼續依靠陶溫水之民對抗完顏部。直到頗剌淑元年(1092年),阿骨打俘獲麻產,將首級獻給遼國,陶溫水之民才歸附完顏部。但盈歌三年,以紇石烈名頭出現的陶溫水、徒籠古水(格節河)部落頭人阿合版、石魯再次阻斷五國鷹路,為盈歌所敗。
當前,關于紇石烈一般采用張博泉先生的觀點。他認為,紇石烈部屬長白山三十部女真,漢意是“上旨、上諭”。但從上面列舉紇石烈出現的過程看并不準確。遼國屬國屬部中并無紇石烈部,“紇石烈部人阿疏”是轉述完顏部使者的話。而《金史》記載的紇石烈部遍及白山黑水,并不是一個族源,是在完顏部領主擔任生女真節度使后出現的。此時,部族遷徙大規模沒有完顏部的首肯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女真人向西、向南的習慣。所以不可能是長白山女真。
那么紇石烈作何解釋呢?在遼代北面部族主官依次某部大王、某部節度使、某部族詳穩、某石烈夷離、某弭里。如完顏盈歌先為生女真部詳穩,后任節度使。契丹語,“紇,為數三十”、“石烈,縣也”、“弭里,鄉也”。紇石烈漢意為“三十縣”,是完顏部對被征服土著部落的統稱,這樣的部落在盈歌時期達到三十個。如鐵驪國為呼剌渾水紇石烈部、盆奴里國為陶溫水紇石烈,徒睹古國為徒籠古水紇石烈。脫脫修遼金史時未加細考,而被訛為部族姓氏沿用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