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昌
在全球化的今天,糧食安全問題依然是國家發展、民生穩定的基石。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和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提升糧食產能成為了我們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這不僅關乎國家的戰略安全,更與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息息相關。為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作用,助力糧食產能提升,筆者帶領富錦市老科協部分理事組成了調研組,深入到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圍繞農業技術推廣的措施與成效及糧食產能提升的瓶頸與路徑開展了專題調研,形成此報告。
一、富錦市概況
富錦地處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行政版圖8224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轄1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267個行政村。富錦所處的三江平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中國三江平原、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烏克蘭第聶伯河畔),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區域耕地總面積920萬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200、全省耕地面積的1/20;農民人均耕地面積22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富錦是非轉基因優質玉米、水稻和大豆主產區,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超400萬畝,擁有富錦大米、富錦大豆2個國家地理標志。被評為“中國大豆之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是名副其實的“北國糧都”。2023年糧食產量達到65.17億斤,連續8年居全省第一,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產糧第一縣”。
近年來,富錦始終堅持抓糧食生產不放松,通過政策措施落實,技術手段應用,地力改造升級等綜合施策,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來保證糧食產能提升。2023年,水稻總產達到27.95億斤,畝產1080斤;玉米總產達到 28.47億斤,畝產987斤;大豆總產達到8.73億斤,畝產301斤。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畝產較10年前(2013年)分別增長了137斤、88.3斤和88斤,按2023年作物播種面積計算,實際增加糧食產量8.5億斤。
二、富錦市農技服務體系概況
富錦市擁有比較健全的市、鎮、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包括一個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個市級畜牧推廣中心、一個市級農機推廣總站、一個市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十一個鎮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共有農技推廣人員239人,農業科技示范戶900戶、農業技術示范基地5個。同時,還擁有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科院富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頗具實力的科研實體,先后與省農科院水稻所、玉米所、大慶分院開展科技共建、院市共建,新成果、新技術轉化、推廣速度快,農業科技推廣整體實力位居全省縣級市前例。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建設,以中永、東立等萬畝大地塊為基點,以象嶼集團、東北水稻種植合作社、中永種植業合作社等工商資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引帶,建設36“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配套田間物聯網設備,實現基地農產品質量可追溯?,F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中心依托智能催芽、溫濕控制、生態監測等八大信息系統,將示范基地的信息發布平臺與11個鎮的政府綜合服務中心電子顯示屏、267個行政村的村村通氣象預警語音系統以及手機短信、QQ、微信、網絡等終端信息平臺實時鏈接,實現以信息化手段指導全市水稻生產,有效解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完善的農業技術體系為糧食產能提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三、存在的問題
近來年,富錦市堅決扛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責任使命,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種植業成本不斷增加、農產品加工偏弱、人才短缺和流失、資源環境漸弱等問題也是未來影響當地糧食產能提升不容忽視的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農業技術推廣助力糧食產能提升凸顯必要。
一是農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近幾年,種植業綜合成本逐年上漲,而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價格漲幅卻遠落后于成本漲幅,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市場價格不能如實反映市場供需、與生產成本過高不成正比,若剔除國家補貼部分,存在種地不賺錢的風險(見附表1、附表2)。據調查,富錦市2022年全市土地平均流轉價格旱田680元/畝,水田595元/畝。2023年旱田867元/畝,水田733元/畝。旱田流轉價格上漲27.5%,水田流轉價格上漲23.2%。當前,國家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收儲政策持續收緊、農產品全部推向市場,農業企業與農民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鏈接,大多農產品沒有品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
附表1 2023年三大作物畝生產成本效益分析 單位:斤、元/斤、元/畝
作物 | 畝產 | 售價 | 總收入 | 銷售收入 | 補貼收入 | 總成本 | 其中: | 純收益 | |
土地 成本 | 生產成本 | ||||||||
水稻 | 1200 | 1.28 | 1671 | 1536 | 135 | 1442 | 667 | 775 | 228.7 |
玉米 | 1600 | 0.82 | 1338 | 1312 | 26 | 1297 | 867 | 430 | 41 |
大豆 | 360 | 2.32 | 1213 | 835 | 378 | 1100 | 867 | 233 | 113 |
附表2 2022年三大作物畝生產成本效益分析 單位:斤、元/斤、元/畝
作物 | 畝產 | 售價 | 總收入 | 銷售收入 | 補貼收入 | 總成本 | 其中: | 純收益 | |
土地 成本 | 生產成本 | ||||||||
水稻 | 1200 | 1.28 | 1647 | 1536 | 222 | 1316 | 633 | 683 | 331 |
玉米 | 1600 | 1.06 | 1745 | 1696 | 49 | 1118 | 733 | 385 | 627 |
大豆 | 360 | 2.64 | 1219 | 950 | 269 | 950 | 733 | 217 | 269 |
二是產業體系發展滯后。“種強加弱”、“種強銷弱”問題突出,產業整體規模偏小,精深加工比重不足,產業鏈短、價值鏈低,仍處于“賣原糧”的低端困境,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問題突出。以稻米為例,2024年富錦市規上工業企業77戶,其中稻米行業46戶,占全市規上企業比重為59.7%,這么大比重的稻米加工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僅是稻谷加工成大米或糙米代加工,產業鏈短,沒有下游延伸產業。
三是人才流失問題突出。富錦市60%以上青壯農民離村入城,特別是受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因素影響,本土大學生很少回鄉就業創業,大學生村官大多懷著增加基層經驗、利用閑暇時間繼續復習轉崗深造的心態,服務期滿后,扎根留任的少,轉崗離位的多。人才的流失,尤其是農技人才的流失,對糧食產能的提升形成不利影響,缺乏甚至沒有兼具情懷、能力、尊嚴的職業農民和兼備技能、經驗、成就的執業農民,難于形成促進糧食產能提升的人才優勢。
四是農業發展受到資源環境雙約束。由于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過度墾殖、重用輕養等問題,黑土層變薄、有機質下降、水土流失、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不容忽視。也需要通過新的農業技術進行處理解決。
四、下步工作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圍繞糧食產能提升,富錦市要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以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為主線,聚焦“科技強農、科技興農、科技富農”,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助力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65億斤以上的較高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2%以上。
一是穩產能,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議富錦市堅決落實好糧食安全責任制,嚴守耕地保護18億畝紅線,全面實施耕地輪作試點等糧食種植相關補貼政策,通過農技服務力量,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糧食作物,全面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建議采用“良種優選+良法栽培+良技管理+良加增效+良品推廣”的全產業鏈科技包聯服務方式,推動富錦市大豆、水稻、玉米品種培優和標準化技術集成。在大豆單產提升上,按照高產田創建、中產田提產、澇洼地塊增收、品種展示推廣等方面開展工作。借鑒在福來村實施“中低土壤改良地塊采用變量施肥和土壤菌劑應用技術”使大豆畝產達到400斤,在二林村實施“低洼地塊黑農531+種子包衣+菌劑應用技術”使大豆畝產達到373.2斤等成功經驗,在全市范圍內示范推廣。在玉米單產提升上,探索推廣品字形擺放模式和大壟密植技術,種植密度在每公頃7.5-8.2萬株,力爭實現畝產噸糧的目標。在水稻單產提升上,針對不同品種,開展“優質、抗逆、香型粳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和“高產、優質、圓粒粳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探索“寒地水稻旱直播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該項技術已在富錦、虎林、饒河、同江等市縣示范推廣多年,對比插秧技術每畝可純增收 225.7 元,直接經濟效益、間接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二是夯基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建議富錦市以“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五化建設為引領,全面推進農業實現現代化。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產標準農田、黑土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以大豆單產提升為重點,重點在大豆2個萬畝、5個千畝、11個百畝示范田開展跟蹤服務,將配套生物底肥、根瘤菌劑、1-2遍葉面肥、一噴多促等生產節點技術。在10個玉米、5個水稻科技增糧示范區開展技術服務,配套品字形擺放、三空栽培、節水灌溉等生產模式。與黑龍江省農科院開展糧食作物單產提升、黑土地保護、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開展水稻提質增效營養富硒技術示范推廣,以及大豆、水稻、玉米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等。同時加快老舊農機裝備更新換代,加快裝備大馬力現代農機,引進氣吸式播種機、變量施肥機、品字形專用播種機等高端農機裝備,穩步提高全市農機化水平,不斷夯實糧食產能提升基礎。力爭三大作物產量年均增長5%以上。
三是保耕地,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建議富錦市以“田長制”工作體系建立為契機,深刻領悟耕地保護“國之大者”重要地位,凝心聚力做耕地保護的實踐者。認真落實“五細”要求,在重點時段、重點方向和重點地塊加大推進力度,按照“以秸稈還田、黑色越冬為主,秸稈離田綜合利用為輔”的工作要求,穩步推進以還田利用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力爭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 91%以上,還田利用率60%以上。通過秸稈全量還田增加土壤碳儲存和腐殖質,改善土壤板結性狀,推行保護性耕作,提高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有效防治土壤侵蝕,保護提升黑土耕地質量,讓糧食產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四是興產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建議富錦市堅持市場導向、效益優先,加強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力度和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嚴格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進農業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建議以“龍頭”引領玉米產業鏈發展。依托富錦市百公里范圍內玉米年產量260萬噸左右的原料優勢,以現有糧食倉儲及深加工龍頭企業象嶼集團為依托,謀劃確定上游以全株玉米為主,中游包括玉米淀粉、副產品等初加工產品和糖醇、氨基酸等玉米精深加工產品,下游包括玉米食品、保健品、藥品等終端產品,通過企業深加工帶動玉米產能的提升。建議以“集群”支撐水稻產業鏈發展。依托富錦市百公里半徑內水稻年產量450萬噸左右的原料優勢,謀劃確定上游以糙米及副產品為主,中游包括大米淀粉、米糠毛油等初加工產品和大米蛋白、大米淀粉糖等大米精深加工產品,下游包括米制休閑食品、品牌大米、米糠油等終端產品,提高水稻加工各環節附加值,改變“稻強米弱”的局面。建議以“品質”保障大豆產業鏈發展。依托富錦市百公里半徑內年產大豆170萬噸以及大豆蛋白質含量41%、個別高達46.8%的原料優勢,謀劃確定產業鏈上游以毛油和豆粕為主,中游向油用加工方向、蛋白用加工方面發力,下游包括各類豆制品、食用油、食品飲料等終端產品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大豆新興食用制造產業高地。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發展思路,通過二產帶一產,持續推動糧食產能提升。
五是抓合作,加強現代農業與科技融合。建議富錦市以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為抓手,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聚焦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需求,發揮省農科院科研平臺優勢,引導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向我市集聚,通過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品種技術示范、智慧農業展示等方式,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高、農產品加工和標準化生產水平提高,進一步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和糧食產能的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包保層面,建議富錦市通過與省農科院院市合作,由院方委派專家和農技推廣人員,成立工作指導組和技術服務組,開展全環節生產指導服務,做到技術包保到村、到戶、到地塊。在農技人才培養方面,建議富錦市投入一部分專向資金,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的辦法,通過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實地培訓等方式,建立農村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或“農民微信夜?!?,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和“土專家”、“土秀才”授課,采取互動討論、現場指導等形式。進一步與農業科技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專家教授到村傳授專業知識。組織農村專業人才赴先進地區參觀學習,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升本領。建立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形成人才流入、留住、用好的格局,讓職業農民在執業中綻放異彩。在信息服務方面,建議加快建成富錦市農業信息化服務中心,將原有的1個田間氣象觀測站、1個智能節水灌溉試驗站、372個作物生長監測系統、2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100個病蟲害監測點、97個耕地質量監測點、10個黑土地保護固定監測點和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等8個系統數據集中整合分析,對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以及普通農戶提供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的跟蹤指導服務,并通過自主研發的“富農通”APP進行推廣,努力做到11個鎮、267個村全覆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在服務質效提升方面,建議富錦充分完善自媒體開設的“技術指導在田間”“專家在田間”兩個專欄,根據農時錄播省市專家田間指導短視頻,切實提高技術服務時效性。
(作者系富錦市老科協會長 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