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林
同江市地處三江平原,農作物種植以玉米、大豆、水稻等三大作物為主。近年來,糧豆生產連年獲得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作用穩步提升。按照佳老科協發〔2024〕9 號文件精神,貫徹落實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升攻堅行動,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實現新突破”工作任務,我們進行了“糧食產能提升工程”專題調研,對同江市糧豆單產水平提升途徑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和對策。
一、基本情況
(一)糧豆種植面積
2024年,同江市糧豆種植面積233.778萬畝,其中玉米89.28萬畝,大豆133.72萬畝,水稻10.168萬畝,其他作物0.61萬畝。
(二)糧豆單產水平
據同江市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以來,同江市三大作物單產水平如下:
同江市近年來糧豆單產情況表
單位:斤/畝
作物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玉米 | 1064.4 | 1054.43 | 1038.99 | 885.1 | 674.3 | 753.6 | 722.7 | 861 | 1129.7 |
大豆 | 269.1 | 261.36 | 256.13 | 204.6 | 196.7 | 231.69 | 189.4 | 247.9 | 303.5 |
水稻 | 996.7 | 901.67 | 965.26 | 810.6 | 929.6 | 946.73 | 957.1 | 959.3 | 1083.7 |
1、玉米單產情況
最高畝產1129.7斤,最低畝產674.3斤。畝產1000斤以上4年,畝產800斤以上2年,畝產700斤以上2年,畝產600斤以上1年。最高畝產與最低畝產相差455.4斤。
2、大豆單產情況
最高畝產303.5斤,最低畝產189.4斤。畝產300斤以上1年,畝產200斤以上6年,畝產180斤以上2年。最高畝產與最低畝產相差114.1斤。
3、水稻單產情況
最高畝產1083.7斤,最低畝產810.6斤。畝產1000斤以上1年,畝產900斤以上7年,畝產800斤以上1年。最高畝產與最低畝產相差273.1斤。
通過上述分析,玉米、大豆、水稻等三大作物單產總體水平仍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比較大。據有關資料,西班牙玉米單產1322.67斤,土耳其大豆單產471.33斤,埃及稻谷單產1371.73斤。2022年,我省玉米單產901.9斤,大豆單產為257.8斤,水稻單產1006.3斤。可以看出,我市提高糧豆單產潛力還很大,糧豆增產仍有巨大空間。
二、建議與對策
(一)總體思路
從生產力的領域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藏糧于技;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藏糧于地。同時,從生產關系領域提升農業全生產要素,進行市場制度和市場的改革,藏糧于策。
(二)提升單產的技術途徑
大豆是我市糧豆生產中目前的第一大作物,播種面積達133.72萬畝,是我國主要的油用和飼用作物,是近年來我國政策性補貼最高的擴種作物,也是我國進口最多的作物種類。未來繼續提升大豆單產技術途徑,第一要做好玉米大豆協調、挖掘大豆的擴面增產潛力。第二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水平,提升大豆的生產潛能。
玉米是我市糧豆生產中目前的第二大作物,播種面積達89.28萬畝,在糧食產量中占用重要地位,玉米生產的持續發展對糧食產能提升意義重大。近年來,我市玉米單產增長較快,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未來繼續提升玉米單產技術途徑,第一要繼續提升品種的耐密植性,第二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還是要深松,使得上下養分能夠通用。第三是提高災害預警的能力。
水稻是我市糧豆生產中目前的第三大作物,播種面積10.168萬畝,是我市近年來種植結構調整,種植面積由最多近90萬畝下降最快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種植面積增加,進行了“水改旱”。 未來繼續提升水稻單產技術途徑,第一要選用豐產優質高效的優良品種,使品種布局具有穩靠的提產潛力,第二合理選用栽培方式挖潛提產,第三精確培育壯秧挖潛提產,第四精細整地、精確栽插挖潛提產,第五群體動態精確調控挖潛提產,第六實施健康抗逆栽培挖潛提產。
(三)減少糧豆損失
與增產對應的,是糧食減損,減損其實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增產。產能的提升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擴面積,二是增單產,三是要減損失。據有關資料,糧食損失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球大概占糧食總產的14%—15%,中國糧食損失占總產的12%左右,每年損失接近3500萬噸,相當于一個吉林省,或者是陜、甘、寧、青等西部省份糧食生產的總和。再加上餐桌上的浪費等,我國每年損失和浪費的食物總量超過22.7%。損失來自多個方面,包括真菌污染造成的損失,食物浪費造成的損失等,要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優減損。
(四)加強農業災害應對保障糧豆生產
與工業相比,農業受自然環境的制約更加明顯,極端氣候、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與糧豆產量息息相關,加強應對各種災害,是保障糧食產量、提升糧食產能的重要途徑。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的出現越來越頻繁,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強度大、損失重。近年來,盡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很快,抗災能力不斷在加強,但是局部的災害仍有加重趨勢,需要引起重視。堅持防抗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應對轉變。
病蟲草害是農業的天敵,如何更好地進行病蟲草害的防控,要做到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防控。具體來說,一是要加強體系建設,夯實植保基礎。二是要進行風險評估,提前管控風險。三是提升監測手段,優化信息服務。四是要加強技術研發,解決防控難題。
(五)推動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調整
種植調整結構和增加單產是增加糧食產量的關鍵。這其中調結構貢獻最為突出,2023年我市大豆單產為303.5斤,是水稻單產的1083.7斤的28.0%、玉米單產的1129.7斤的26.9%。因此,從糧食產量提升角度考慮,需要調減大豆種植面積,從合理使用土地角度,也需要調減,避免大豆重迎茬。另外從市場價格、農民積極性角度同樣需要調減。從減低財政補貼支出角度考慮,也需要調減大豆面積。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市場變化,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推動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單產是提升總產量的重要支撐。在作物單產持續提升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作物單產同樣面臨較大壓力。
糧食產能和產量提升的建議:一是要做好以高標準農田為主的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保護黑土地、利用好鹽堿地。二是要建立耕地用養結合的耕作栽培制度,做到耕地的永續、有序利用。三是應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示范展示和科技服務等舉措,推動智能農業、輕簡化栽培技術的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程度。
(作者系同江市老科協會副會長、市老科協理事、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農業技術專家。)